[发明专利]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7645.4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1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满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1/22 | 分类号: | F22B1/22;F22B31/08;F22B37/26;F22B37/50;F22B37/54;F23J15/06;F28G1/12 |
代理公司: | 安徽思沃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220 | 代理人: | 赵瑜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节能 锅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属于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炉体、水汽分离器以及控制箱,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第一集烟室,所述第一集烟室的上端设有排烟口,所述炉体的外部套设有进水管,所述炉体的外部还套设有出水管。本发明,燃烧盘加热燃烧罩产生的热气会进入到第二集烟室,进入到第二集烟室内的热气会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到导烟管内,进入导烟管内热气会在导烟管内流动,然后通过出烟管排到第一集烟室,最后通过排烟口排出,当燃烧盘加热燃烧罩产生的热气在导烟管内流动时会对加热管起到进一步加热保温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可增加加热管内水被加热的速度,同时通过此种方式可避免热气直接被排出,造成热能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
目前锅炉燃烧时产生的热气会直接被排到空气中,而直接将热气排出到空气中会造成热能的浪费,同时锅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锅炉内输送水的管道内部会产生水垢,而水垢积累会导致锅炉加热水的效率降低。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锅炉(公告号CN108488824A),该专利技术燃烧室内燃煤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从烟囱排出,在排出的过程中首先经过水冷装置对高温热气进行降温,然后降温后的废气经过过滤装置,对尾气进行处理后排出,这样降低了尾气由于温度过高对过滤装置造成损伤的程度,加大了过滤装置的使用寿命,但是,该专利将锅炉工作产生的热气排出到空气中会造成热能的浪费。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热式节能锅炉,包括底座、炉体、水汽分离器以及控制箱,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第一集烟室,所述第一集烟室的上端设有排烟口,所述炉体的外部套设有进水管,所述炉体的外部还套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过渡管与水汽分离器连接,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燃烧盘,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燃烧罩,所述燃烧盘位于燃烧罩内,所述燃烧罩的上端设有第二集烟室,所述燃烧罩的内壁上设有加热结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结构包括若干导烟管和若干加热管,所述导烟管包裹在加热管的外部,所述加热管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水管,所述加热管的管壁上位于导烟管的上方均设有导气口,所述导烟管的上端设有导气管,所述加热管分别通过导气口与导气管连接,所述导气管与进气管连接,所述导烟管的管壁上均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导烟管的一端贯穿燃烧罩与第二集烟室连接,所述导烟管的上端均设有出烟管,所述出烟管均贯穿燃烧罩与第一集烟室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烟管由两个方形管组成,两个所述方形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两个所述方形管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加热管相互对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管上下两端的连接水管分别依次贯穿燃烧罩和炉体的壳壁。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管下端的连接水管远离加热管的一端与进水管连接,所述加热管上端的连接水管远离加热管的一端与出水管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管的内部设有加热内管,所述加热内管与加热管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上均设有若干圆孔,所述加热内管的管壁上贯穿设有若干连接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内管的内部设有金属套,所述金属套与加热内管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板,所述金属套通过连接板与加热内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未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76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