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9393.9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1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森谷敏光;伊泽弘行;岩井慧子;田中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2/51 | 分类号: | H01R12/51;H01R11/01;H01R4/04;H01R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陈彦;孔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连接工序,所述连接工序是将具有突起电极的电路部件与基板介由各向异性导电性膜进行连接,所述各向异性导电性膜是将导电粒子分散于粘接剂层中而成的;作为各向异性导电性膜,使用导电粒子偏集于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一面侧,且所述各向异性导电性膜中的所述导电粒子的粒子密度大于或等于5000个/mm2且小于或等于50000个/mm2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膜;连接工序具备临时固定工序:将各向异性导电性膜以一面侧朝向基板侧的方式配置于电路部件与基板之间,以突起电极的表面与基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小于或等于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的150%的方式,将突起电极压入各向异性导电性膜。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680006103.6(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6/057184)、申请日为2016年3月8日、发明名称为“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将液晶显示用玻璃面板等基板与液晶驱动用IC等电路部件进行连接来制造连接结构体时,有时使用将导电粒子分散于粘接剂层中而成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膜。此时,能够将设于电路部件的多个突起电极一并连接于基板。
近年来,伴随电子设备的发达,正在推进配线的高密度化和电路的高功能化。其结果是,实现了突起电极的小面积化和小间距化。为了在这样的突起电极的连接中得到稳定的电连接,需要使足够数量的导电粒子介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
对于这样的课题,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了导电粒子存在于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单侧表面附近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35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了上述以往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情况下,在进行加热、加压而制造连接结构体时,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粘接剂成分流动,伴随于此,有时导电粒子会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流出。该情况下,有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导电粒子介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足够数量的导电粒子介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是具备连接工序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所述连接工序是将具有突起电极的电路部件与基板介由各向异性导电性膜进行连接,所述各向异性导电性膜是将导电粒子分散于粘接剂层中而成的;作为各向异性导电性膜,使用导电粒子偏集于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一面侧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膜;连接工序具有临时固定工序:将各向异性导电性膜以一面侧朝向基板侧的方式配置于电路部件与基板之间,以突起电极表面与基板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小于或等于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的150%的方式,将突起电极压入各向异性导电性膜。
在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突起电极表面与基板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小于或等于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的150%的方式将突起电极压入各向异性导电性膜,能够预先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排除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粘接剂成分。由此,在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存在的粘接剂成分变少,因此即使在因后续的正式固定工序中的加热、加压而导致粘接剂成分流动时,也能够抑制导电粒子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流出。因而,能够将导电粒子合适地捕捉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因此在所得到的连接结构体中,能够使足够数量的导电粒子介于突起电极与基板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93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