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及储热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1826.4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5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姬海民;严万军;徐党旗;敬小磊;杨玉;张知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20/20 | 分类号: | F24S20/20;F24S60/00;F28D20/00;F22B1/00;F22B1/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红霖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状 颗粒 换热器 发电 系统 | ||
1.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颗粒通道(11)和水通道(9),所述水通道(9)设置于颗粒通道(11)的一侧;沿着颗粒通道(11)的长度方向,颗粒通道(11)和水通道(9)之间设置有若干导热棒(8),导热棒(8)的一端与水通道(9)连接,导热棒(8)的另一端伸入颗粒通道(11)的侧壁中,颗粒通道(11)的内壁在每个导热棒(8)端部的位置开设有凹坑(12),导热棒(8)端部位于所述凹坑(12)的底部,颗粒通道(11)与凹坑(12)的表面均具有耐磨层;
所述凹坑(12)的表面为光滑面,凹坑(12)的口部与颗粒通道(11)的内壁之间光滑过渡,导热棒(8)的端面作为凹坑(12)的底面,凹坑(12)的底部与导热棒(8)的端面之间光滑过渡;
沿着颗粒通道(11)的周向,均匀设有若干所述水通道(9);
所述蜂窝状颗粒换热器还包括外壳(13)以及若干个所述换热单元,外壳(13)上设有颗粒入口、颗粒出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有换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有颗粒通道(11)的一端与颗粒入口连通,所有颗粒通道(11)的另一端与颗粒出口连通;所有水通道(9)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所有水通道(9)的另一端与出水口连通;
导热棒(8)的端部伸入水通道(9)内,且该端部设有换热翅片,换热翅片与水通道(9)的流体流动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层为耐磨陶瓷材质;颗粒通道(11)采用不锈钢管道或陶瓷管道;导热棒(8)采用不锈钢导热棒,水通道(9)采用不锈钢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若干导热棒(8)沿颗粒通道(1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外壳(13)为保温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颗粒入口与出水口位于外壳(13)的一侧,颗粒出口和进水口位于外壳(13)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状颗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外壳(13)内在换热单元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导热材料。
7.一种储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集热吸热装置(2)、透平(3)、发电机(4)、冷却器(5)、循环泵(6)、送风机(7)和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蜂窝状颗粒换热器;
太阳能集热吸热装置(2)的颗粒出口以及送风机(7)的出口与颗粒通道(11)的入口连接,颗粒通道(11)的出口与太阳能集热吸热装置(2)的颗粒入口连接;
透平(3)的蒸汽入口与水通道(9)的出水口连接,透平(3)的蒸汽出口与冷却器(5)的进水口连接,透平(3)与发电机(4)连接,冷却器(5)的出水口与循环泵(6)入口连接,循环泵(6)的出口与水通道(9)的进水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182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