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X射线可透视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9638.6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0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屈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屈秉成 |
主分类号: | A61B17/90 | 分类号: | A61B17/90;A61B9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70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透视 肱骨 骨折 复位 | ||
所属技术领域:医疗器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闭合复位。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目前常规采用以下方式:1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2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其中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技术使用最为普遍,该技术的执行完全依靠医生的双手,该项技术的缺点是骨折的复位和对位的维持全部依靠医生的双手,而医生的双手维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容易发生疲劳,当医生的双手发生抖动或松弛时,骨折也容易发生再次移位。正是因为手法复位有诸多弊病,我们开发此项发明,旨在用器械代替人的双手,使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更加简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技术方案的要点:X射线可透视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由树脂、塑料、碳素纤维等能够被X射线穿透的物质经3D打印制作而成。用基座将上臂套筒和前臂套筒连接起来,用上臂套筒固定上臂,用前臂套筒固定前臂,用牵引螺杆牵引前臂套筒肘部,从而牵开肱骨髁上骨折,再调节内外髁复位单元,达到复位目的。
技术领域:
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目前常规采用以下方式:1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2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其中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技术使用较为普遍,该技术的执行完全依靠医生的双手,其具体实施方法是:术者握持患者的前臂,助手握持患者的上臂,2人对抗牵引,术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牵引到位时,将前臂屈曲至90度以上,此时助手一只手握持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持患者腕部,维持患者的上肢不动,术者用手指推压患者的肱骨内髁、肱骨外髁、尺骨鹰嘴等部位,当认为复位已经完成,用C形臂X光机透视,当正位及侧位都有较为满意复位时,助手维持肢体不动,术者在C形臂X光机透视下从肱骨外髁处打入2-3枚克氏针,必要时,同样从外侧,从肱骨干向肱骨内髁方向打入1枚克氏针,总共用3-4枚克氏针固定骨折,该项技术的优点如下:1,不需要在患者皮肤上开切口,属于微创手术;2,骨折愈合速度较快,患者功能恢复早。缺点如下:1,骨折的复位和对位的维持全部依靠医生的双手,医生需要严格的训练,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该项技术;2,骨折的复位和对位的维持,究竟用多大的力度,并不好掌握,例如,骨折原来是向内侧移位,术者需要用手指向外侧推压肱骨内髁,在推压的过程中,骨折远端究竟发生了多少位移,术者心中没底,力度过小,导致复位不足,力度过大,导致复位过度;3,复位完成后,术者需要将自己的双手从骨折处拿开,完成C形臂X光机透视,对于不稳定骨折,当术者的手指从骨折处离开后,骨折很可能即刻发生移位,导致复位失败;4,骨折的复位和对位的维持全部依靠医生的双手,而医生的双手维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容易发生疲劳,当医生的双手发生抖动或松弛时,骨折也容易发生再次移位。正是因为手法复位有诸多弊病,我们开发此项发明,旨在用器械代替手法,彻底解放医生的双手,使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更加简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X射线可透视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材料要求:树脂、塑料、碳素纤维等能够被X射线穿透的物质。型号要求: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在定型量产以前,必须设计从小到大多种型号,以便覆盖从1岁到14岁儿童不同体型、不同上肢长度、不同上肢周径的多种使用需求。本说明书阐述的对象为原型机及其部件,由树脂材料经过3D打印制作而成,原型机的作用为:1,阐明复位原理;2,临床试用。
附图说明:
图1X射线可透视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原型机,图2肱骨髁复位单元。
图1所示:原型机长、宽、高分别为50cm×17cm×38cm。1基座,2上臂套筒,3前臂套筒,4升降螺杆,5升降螺母,6前臂升降滑块,7腕部螺杆,8腕部调节螺母,9锁止螺母,10牵引螺杆,11牵引螺母,12内外髁托举器。
图2所示:12内外髁托举器,13侧向复位螺杆,14侧向复位模块,15内外髁复位螺母。
图1各部件功能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屈秉成,未经屈秉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96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