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00853.3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0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本银;王铭;张海涛;金春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4B13/00 | 分类号: | B24B13/00;B24B41/06;B24B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透镜 定位 装置 | ||
本发明适用于透镜加工领域,公开了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支撑件、均与定位支撑件适配的第一装夹工装和第二装夹工装、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或第二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连接件,第一装夹工装用于装夹镜坯以在镜坯的第一端完成凸球面或者凹球面加工作业,第二装夹工装用于装夹完成第一端加工的镜坯以在镜坯的第二端完成凸球面或者凹球面加工作业,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配合来铣磨镜坯的第一端以及设置第二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配合来铣磨镜坯的第二端,能够将透镜的内外球心定位误差控制在5微米以内,定位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光学透镜从毛坯到光学表面,无论采用什么加工方法,均需要经过三大基本工序:粗磨、精抛和抛光。目前,透镜铣磨基本都是采用透镜铣磨机床铣磨,常规的数控机床铣磨出的透镜在同轴度上很难保证,而且,常规的透镜铣磨夹具为弹性夹持法,此方法的缺点是透镜需要有一定的边厚,针对无夹持边的透镜装夹,必须采用粘接的方法使镜片厚度增加以增加边缘厚度才能夹持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定位装置以解决铣磨精度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其旨在解决常规的数控机床铣磨出的透镜在同轴度上很难保证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支撑件、均与所述定位支撑件适配的第一装夹工装和第二装夹工装、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装夹工装与所述定位支撑件或所述第二装夹工装与所述定位支撑件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装夹工装用于装夹镜坯以在镜坯的第一端完成凸球面或者凹球面加工作业,所述第二装夹工装用于装夹完成第一端加工的镜坯以在镜坯的第二端完成凸球面或者凹球面加工作业,所述定位支撑件设置有定位凸起和与所述连接件适配的连接通孔,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支撑件的中心,所述连接通孔位于所述定位凸起的旁侧,所述第一装夹工装包括第一圆柱形本体,第所述一圆柱形本体具有用于与镜坯粘接的第一粘接面和与第一粘接面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粘接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圆柱形本体的中心一致,所述第一装配面凹陷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适配的第一定位孔以及与所述连接通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位于第一圆柱形本体的中心,所述第二装夹工装包括第二圆柱形本体,所述第二圆柱形本体具有用于安装镜坯的第二粘接面、与所述第二粘接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二粘接面凹陷形成有第二安装槽和定位台阶,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定位台阶的中心均与第二圆柱形本体的中心一致,所述第二装配面凹陷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适配的第二定位孔以及与所述连接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二圆柱形本体的中心。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螺丝。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配合来铣磨镜坯的第一端以及设置第二装夹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配合来铣磨镜坯的第二端,能够将透镜的内外球心定位误差控制在5微米以内,定位精度高,从而能够保证透镜的同轴度。而且,本发明的用于透镜铣磨的定位装置通过粘接的方式将镜坯装夹在第一装夹工装或第二装夹工装,在镜坯夹持面积很小时也可以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装配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装配工装与定位支撑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装配工装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08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