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老年黄斑变性智能诊疗仪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03738.1 | 申请日: | 2021-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3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何明光;李治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3/10 | 分类号: | A61B3/10;A61B3/12;A61B5/00;A61B5/14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媖 |
地址: | 51006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老年 黄斑 变性 智能 诊疗 | ||
本发明属于眼科诊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老年黄斑变性智能诊疗系统。本发明的老年黄斑变性智能诊疗系统由检测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特征提取模块、诊疗模块组成,检测模块包括眼底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中心视力检测、血糖检测、血压检测,由特征提取模块对眼底图像自动提取特征,检测模块得到的数据无线传输模块传输至诊疗模块,诊疗模块包括数据库、GA‑BP神经网络诊断模型以及界面显示模块组成,还建立病人个人数据文档,能动态跟踪病情数据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耽误病情。所述系统具有误诊率低、不依赖人工、就近检测、能实现病人数据动态跟踪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眼科诊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老年黄斑变性智能诊疗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与日俱增。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高度依赖电脑、手机等具有电子屏幕的设备,导致众多眼科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视网膜疾病中的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是45岁以上常见致盲的主要原因,临床上,AMD分为两种类型,即渗出型(又称湿性)和非渗出型(又称萎缩型),渗出型临床特征是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渗出、出血以及瘢痕形成。视网膜病理图像是医生诊断眼病处于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准,正常眼底图像主要包含动脉血管、静脉血管、黄斑和视盘等结构,常见的视网膜OCT图像有三种采集模式:黄斑中心,视神经乳头中心,以及包括前两个区域的大视野。为了实现高性能的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视网膜OCT图像首先进行采集区域以及是否正常的识别与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得后续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与分类更高效。对视网膜图像进行准确无误的分类是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现有诊断和治疗方法都是根据视觉检查视网膜图像人工判断病变程度,诊断依赖医生经验,视网膜图像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性很小,常常导致分类不清楚,容易导致误诊或不能根据个人差异进行有效治疗。
文献1(湿性老年黄斑变性长期随诊与电子计算机图像测量,张承芬等,《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01):1-3)研究了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及色素上皮的改变进行了测量。其简单的对20例初诊和复诊的病例图像进行测量对比,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膜的面积等进行定性的分析,但是其研究处于图像分析的初级阶段,没有考虑如何分割和提取特征,并与大数据进行对比。
文献2(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陈松等,《眼科研究》2003(04):428-430)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 结果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33眼,占50.8%,FFA诊断为典型性CNV有8眼,占11.6%;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35眼中,ICGA诊断为边界清楚或欠清楚的斑状CNV有22眼;合并黄斑出血39眼中,FFA不能发现的CNV而ICGA能发现共5眼;FFA诊断为瘢痕染色的7眼中,有2眼在ICGA中发现CNV;ICGA发现CNV的供养血管(feeding vessel)有3眼。结论 ICGA比FFA发现CNV诊断率高,准确地显示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ICGA有助于发现CNV的供养血管。其也指出ICGA仍有50%隐匿性CNV未能明确发现典型的CNV,有些病变的显示不如FFA清楚。其主要讨论两种造影方法对渗出型AMD诊断率的影响,没有考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割和提取特征,并与大数据进行对比,有针对性的给出诊断意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37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