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04339.7 | 申请日: | 2021-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42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姜喆;朱建伟;郭天永;车玉满;姚硕;张延辉;谢明辉;邵思维;曾宇;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C21B5/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陶新亚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比例 球团抽焦 布料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包括控制矿批中球团比例、采用无料钟多环布料方式向高炉中布料,每次布料时抽取焦炭批重的4%~6%,每布5~20批料后,将这些抽取的焦炭单独布到高炉中心等措施;本发明能够避免因球团比例提高造成高炉炉喉料面不稳定的情况发生,解决了由于球团易滚动造成高炉气流不稳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布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
背景技术
提高高炉炉料中的球团矿配比,可提高入炉矿含铁品位、降低吨铁用矿量、降低燃料比、增加产量,还可降低污染物排放、促进炼铁系统节能减排、降低造块工艺烟气治理的费用,同时也是实现高炉生产减量化和耗散最小化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烧结矿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国内钢铁厂球团矿生产能力的提高、炼铁技术的进步以及环保的压力,高比例球团高炉冶炼成为我国高炉炼铁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球团矿具有平均粒度小、粒度均匀、易滚动、自然堆角小(仅24°~27°)等特性,随着球团矿比例的提高,在同样的布料角度、布料模式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球团矿将会向中心和边缘滚动,进而引起高炉中心和边缘两股煤气流逐渐减弱、高炉压差增加和透气性变差,最终会对高炉经济指标带来负面影响。
专利申请号为201510172312.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炉球团的布料方法”,利用高炉所用高炉原料特性的不同,将大比例的球团加以合理分割,使球团不再具有大比例使用时的“流动性”,从而彻底解决了高比例使用球团后高炉内料面不稳定的问题,进而稳定高炉上部气流,改善高炉煤气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该方法需要按照“烧结矿+球团矿+烧结矿+球团矿+烧结矿+球团矿+烧结矿+球团矿+烧结矿+球团矿…”的方式进行排料和上料,工艺复杂,大大增加了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能够避免因球团比例提高造成高炉炉喉料面不稳定的情况发生,解决了由于球团易滚动造成高炉气流不稳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1)控制矿批中球团比例为30%~100%;
2)采用无料钟多环布料方式向高炉中布料,每次布料时抽取焦炭批重的4%~6%,每布5~20批料后,将这些抽取的焦炭单独布到高炉中心;
3)将占焦炭批重量10%~20%的焦炭布到最外环;
4)每批料按焦炭批重的20%~30%进行次中心加焦,形成“挡矿焦”;
5)控制矿石最外环倾角小于焦炭最外环倾角1°~2°;
6)矿批在上料皮带上的放料顺序为:烧结矿或熔剂、球团矿;
7)控制焦炭的最外环溜槽角度与次中心溜槽倾角角度之差为10°~15°,控制矿石的最外环角度与最内环角度之差为10°~15°;使炉喉处形成的焦炭平台和矿石平台宽度大于炉喉半径的1/3且小于炉喉半径的2/3。
所述过程2)中,向高炉中心单独加焦时,输焦用的溜槽倾角控制在10°以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时,可有效控制球团在高炉内的滚动效应,有利于稳定炉内边缘和中心两股气流,控制合理的操作炉型,保证高炉冶炼稳定顺行;
2)所述高炉布料方法操作性强,工艺简单;
3)中心加焦比例低,可有效提高煤气利用率和降低燃料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一种高比例球团抽焦的布料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43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校验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 下一篇:富碳流体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