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08839.8 | 申请日: | 2021-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9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耐思特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6 | 分类号: | B29C45/16;B29C45/73;B29C45/77;B29C45/78;B29L31/26 |
代理公司: | 苏州吴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4 | 代理人: | 王铭陆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件 注塑 成型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模具加热;S2、注料;S3、保压;S4、冷却成型;S5、脱模。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通过改变模具低温均匀加热的数据值和提高注射速度,可减小塑件的翘曲变形,且低的模具温度可降低塑件的成型收缩率,并利用液氮对塑件进行冷却,可提高对塑件的冷却速度,降低冷却时间,进一步减小塑件的翘曲变形,综上所述,本双色注塑成型可大大提高注塑件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色注塑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双色注塑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来的零件由两种材料形成的成型工艺,传统的双色注塑工艺,
注射成型作为一种主要加工成型过程,其产品具有易于大规模化生产、重量轻、结构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随着我国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注射制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注塑工艺在制作密封件时,由于对各项数据把控的不准导致密封件翘曲变形量大且成型收缩率高,影响其品质和合格率,故此,我们提出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密封件的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模具加热,利用加热其其对模具进行均匀加热,加热温度不得过高; S2、注料,将烘干好后的两种原料分别放入双色注塑机的两个料斗内,启动双色注塑机,双色注塑机内的两个输料筒分别输送两种原料,同时输料筒对原料进行加热至熔融状态,并通过双色注塑机内的喷嘴控制熔融原料输出,依次将两种原料注入模具内不同的成型槽内;
S3、保压,模具注满胶后或者射胶时间完成后,射缸还保持一定的压力而螺杆停留不动,起到巩固塑胶件不缩水,提高塑胶件的品质保;
S4、冷却成型,双色注塑机内冷却水路持续将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模具内的熔融原料逐渐冷却成型;
S5、脱模,冷却一段时间后,双色注塑机自行打开模具,利用机械手或人工将冷却成型后的产品取出,并继续执行S3和S4。
在步骤S1中,所述模具加热温度控制在40~60℃,且在步骤S4冷却成型时停止对模具进行均匀加热;
S3、保压,模具注满胶后或者射胶时间完成后,射缸还保持一定的压力而螺杆停留不动,起到巩固塑胶件不缩水,提高塑胶件的品质保;
S4、冷却成型,双色注塑机内冷却水路持续将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模具内的熔融原料逐渐冷却成型;
S5、脱模,冷却一段时间后,双色注塑机自行打开模具,利用机械手或人工将冷却成型后的产品取出,并继续执行S3和S4。
在步骤S3中,其保压步骤如下,
S31,在注塑机模具形腔内安装一个熔体温度传感器,测量熔体温度;
S32,将熔体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连接到注塑机控制器中;
S33,将注塑机控制器中的保压控制程序写成根据熔体的温度进行保压切换;
S34,根据设定的熔体温度进行转保压、保压切换、保压结束控制,其中,注塑机注射过程中监测熔体温度,待温度下降到设定值后转换到保压;保压过程是分段进行的,保压段数一般取4-8段,但不限于此范围,每一段都是根据温度进行切换控制,当熔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转换到下一段保压;当熔体温度低于保压结束设定温度时,注塑机保压动作结束;由于温度变化过程是连续的,注塑机各段保压切换温度由大到小设置,控制动作是按顺序执行的,即先执行转压,再是保压动作过程,最后是保压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耐思特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耐思特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088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弹射内弹道仿真分析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微晶高强抗渗加固注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