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1892.3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12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王月松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止 损坏 功能 放电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涉及电源管理技术领域,包括:可控泄放模块,与快充电源的电源输出端口连接,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口进行恒流放电;温度检测电路,设置于所述可控泄放模块一侧的设定区域内,用于检测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放电电流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可控泄放模块和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控制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放电电流保持恒定,并将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内。本发明能够避免放电电路发热损坏,保证放电电路的长期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快充技术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电子上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也大规模普及USB PD充电之后,大功率PD充电器不但能够给笔记本充电,也能给手机充电,快速充电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因此快充功能也逐渐成为各种充电设备比如移动电源、车载充电器、智能插排以及充电器的基本功能。快充技术的主流做法有提高输出电压、提高输出电流以及同时提高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等3种做法,目前绝大部分快充充电器都支持高压快充。
当具备快充功能的充电器对支持快充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充电器输出高压比如9V,12V,20V等给设备充电,如果在充电过程中突然拔掉该电子设备,此时充电器还在输出比如20V的高压,假如有其他的不支持快充的电子设备插入,如果充电器输出电压还没有下降到5V以内,可能会损坏电子设备。因此快充充电器必须具备放电功能,当检测到快充设备拔出后,将输出电压快速放电到5V。尤其最新的USB3.1规范,增加了28V,36V以及48V快充规格,未来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假如适配器输出48V,当48V正在充电的设备拔除之后,还没有快速将输出放电到5V,就插入了低压设备,更加容易烧毁低压设备。
现有技术方案一般采用恒定电流源放电或者采用MOS开关控制泄放电阻放电。但是充电设备的输出电容大小不一,容值范围从4.7uF到2000uF甚至更大。假如充电设备输出电压20V高压,电容容值高达2000uF时,输出电容存储了大量电荷,假如采用恒定电流放电,在100ms内将输出电容电荷放空,放电电流高达400mA,瞬时功率高达8W,电路在短时间内会承受很大功率,导致放电电路发热。如果放电电路散热不好,甚至可能导致放电电路烧毁。即使没有短时间内烧毁,短时间内的大电流和发热是否影响了放电电路的长期可靠性从而导致寿命下降,也暂时没有技术手段可以检测和发现。现有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预留多个放电档位,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测试,观察应用中哪些放电电流档位会导致放电电路烧毁,然后在没有烧毁的几个放电档位中,选择一个可以满足放电速度的泄放电流档位。但是,该档位放电电流的长期可靠性无法证实,需要经过多样品的长期老化实验来验证是否安全。
综上,本领域亟需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以避免放电电路发热损坏,保证放电电路的长期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能够避免放电电路发热损坏,保证放电电路的长期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具有防止热损坏功能的放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
可控泄放模块,与快充电源的电源输出端口连接,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口进行恒流放电;
温度检测电路,设置于所述可控泄放模块一侧的设定区域内,用于检测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
放电电流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可控泄放模块和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控制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放电电流保持恒定,并将所述可控泄放模块的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参考源电路和温度敏感元器件;所述温度敏感元器件设置于所述可控泄放模块一侧的设定区域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18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