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SP精轧机组在线换辊与动态变规程时控制辊缝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4418.6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34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彭艳;赵向阳;杨彦博;王瑾;崔金星;孙建亮;陈松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分类号: | B21B37/58;B21B31/08;B21B1/46;B21B37/38;B21B37/2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何圣斐;李洪福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sp 轧机 在线 动态 规程 控制 方法 | ||
1.一种ESP精轧机组在线换辊与动态变规程时控制辊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换辊机架Fi上游各机架、换辊机架Fi、换辊机架Fi下游各机架、Fi和Fj之间的过渡机架、待命机架Fj上游各机架、待命机架Fj和待命机架Fj下游各机架的轧辊转速和辊缝调节,具体步骤如下:
S1、收集并输入在线换辊与动态变规程前后的工艺、板带、轧机参数,其中Fn代表精轧机组轧机的架次,n值为轧机架次值;
判断换辊机架是否在待命机架之前,即ij,若换辊机架在待命机架之前,执行步骤S2,否则直接执行步骤S3;
S2、当换辊机架在待命机架之前进行调节,即ij时:
S2.1、轧机架次n为变量,设置其初值为n=1;
S2.2、判断机架Fn是否为换辊机架Fi,即n=i;若n=i,则直接执行步骤S2.4;若n≠i,则执行步骤S2.3;
S2.3、调节换辊机架Fi上游各机架刚度,即ni时:
第i机架换辊撤出时产生张力波动,调节其上游各机架Fn辊速以使张力稳定,即ni;辊缝与刚度保持不变;
S2.4、调节换辊机架Fi刚度,即n=i时:
换辊机架撤出,抬升辊系,压下量不断减小,产生渐厚楔形,根据预期的楔形厚度、轧机刚度特性、轧件塑性特性计算刚度设定值,采用刚度控制模型四调节刚度使其达到此设定值,保证轧出的楔形稳定;
S2.5、判断Fi+1机架是否为待命机架,即j=i+1;若j=i+1,则直接执行步骤S2.7;否则执行步骤S2.6;
S2.6、调节过渡机架刚度,即inj时:
在换辊机架Fi和待命机架Fj之间的各机架称为过渡机架,调节方式为原Fk+1机架增大辊缝替代未换辊时前一机架Fk的辊缝,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三进行控制,在调节过程中,消除原有渐厚楔形产生新的渐厚楔形;
S2.7、调节待命机架投入时Fj刚度,即n=j时:
待命机架从未进行轧制到建立轧制楔形段过程,轧辊压下,首先与轧件渐厚楔形前的等厚段接触并贴紧,这一过程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一进行控制;
S2.8、调节待命机架投入后Fj刚度,n=j:
等厚段与辊系贴紧接触后,开始对渐厚楔形段进行轧制,压下量不断增大,为消除前一机架即Fj-1机架产生的楔形,且使出口厚度恒定,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二进行控制;
S2.9、判断Fj是否为末机架,即判断j是否为6,当其为末机架时则结束换辊与变规程过程,当其不为末机架时,执行步骤S2.10;
S2.10、调节待命机架下游各机架刚度,即nj时:
保持待命机架下游各机架辊缝和刚度不变;
S3、当换辊机架在待命机架之后,即ij时:
S3.1、轧机架次n为变量,设置其初值为n=1;
S3.2、判断机架Fn是否为待命机架Fj,即n=j;若n=j则直接执行步骤S3.4,否则执行步骤S3.3;
S3.3、调节待命机架Fj上游各机架刚度,即nj时:
第j机架待命投入并压下时产生张力波动,调节其上游各个机架辊速,保证张力稳定;辊缝与刚度保持不变;
S3.4、调节待命机架投入时Fj刚度,即n=j时:
待命机架从未进行轧制到建立轧制出楔形段的过程中,轧辊压下,首先与轧件接触并贴紧,这一过程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一进行控制;
S3.5、调节待命机架投入后Fj刚度,n=j:
辊系与轧件贴紧后继续压下,压下量不断增大,产生出渐薄楔形段,其最终出口厚度为未换辊时后一机架Fj+1的出口厚度,采用刚度控制模型四进行控制;
S3.6、判断Fj+1机架是否为换辊机架,即i=j+1;若i=j+1,则直接执行步骤S3.8;否则执行步骤S3.7;
S3.7、调节过渡机架刚度,即jni时:
各机架增大压下量替代原后一机架的工作,调节方式为机架Fk减小辊缝替代变规程前后一机架Fk+1的辊缝,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三进行控制,消除原有渐薄楔形产生出新的渐薄楔形;
S3.8、判断Fi是否为末机架,即判断i是否为6;若i≠6,则执行步骤S3.9;否则执行步骤S3.12;
S3.9、调节换辊机架Fi刚度,即n=i时:
换辊机架Fi,辊系抬升,消除原有渐薄楔形产生新的渐厚楔形,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三控制,使辊缝变化和轧出楔形稳定;
S3.10、调节换辊机架下游机架Fi+1:
下游机架Fi+1消除楔形,保证出口为等厚度,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二控制;
S3.11、调节Fi+1机架下游机架:
调节辊速保持张力恒定,刚度与辊缝保持不变;
S3.12、调节换辊机架Fi,即i=6;
末机架消除前一机架产生的渐薄楔形,采用刚度控制模型二进行控制,楔形区完全消除后,直接退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441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