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和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6439.1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1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胡亚琴;赵国良;卢亚楠;李春;覃朗;何雅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伟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B41J3/407;E21F17/00;E21D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航璞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98 | 代理人: | 王乔峰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超欠挖 检测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和检测系统,包括:支撑底座、支撑柱、步进电机、U型转架和旋转检测机构;支撑柱竖直固定连接在支撑底座上;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支撑柱的顶端;U型转架固定连接在步进电机的主轴端;所述旋转检测机构安装至所述U型转架。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分布在透明圆板上亮灯的灯珠与显示屏映射的轮廓基准线直观看出对应方位位置存在的超欠挖位置,同时依靠环绕分布的强压气泵喷射出颜料胶囊球标记超欠挖位置,无需人工逐个进行标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超欠挖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和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在挖掘过程中,都是依照事先准备的设计图尺寸进行挖掘的,即存在一个隧道断面轮廓基准图,而一般挖掘过程,实际隧道内壁处于基准轮廓线之外的,属于超挖;处于基准轮廓线之内的,属于欠挖。而超欠挖一般需要仪器才能检测出来,常用的检测装置为全站仪。但是一般全站仪操作繁琐,检测过程中,先需要扫描收集数据,然后再依靠计算机进行相应计算,在显示屏上显示对应隧道断面图,再进行比对。并且检测到超欠挖位置后,需要人工去进行标记,但是有的超欠挖位置过高,不方便进行标记;同时某一个断面检测位置存在多个超欠挖位置时,需要逐个进行标记,不够便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和检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支撑柱、步进电机和U型转架。支撑柱竖直固定连接在支撑底座上。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支撑柱的顶端。U型转架固定连接在步进电机的主轴端。
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还包括:旋转检测机构;旋转检测机构安装至U型转架。旋转检测机构包括:主激光测距仪、导电金属球、线性灯组、透明圆板、弹性导电金属翘片、支撑板、电动导轨和用于显示隧道断面轮廓基准图的显示屏。
主激光测距仪成对设置在U型转架的末端头处。支撑板水平固定连接在支撑柱上。支撑板处于U型转架的下侧。透明圆板设置在U型转架的张口内侧,并且透明圆板固定连接至支撑板。
导电金属球固定安装在主激光测距仪靠近透明圆板的端头处。线性灯组安装在透明圆板的右端面上,线性灯组由线性分布的多个灯珠组合而成,并且线性灯组设置有多组环绕分布在透明圆板的右端面上,每组线性灯组所在位置对齐的透明圆板的边缘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弹性导电金属翘片。
电动导轨竖直固定连接在透明圆板的左侧。显示屏滑动连接至电动导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还包括:副激光测距仪和凸反射板。副激光测距仪安装至透明圆板的左端面中心点位置,副激光测距仪的激光发射端竖直向下。凸反射板安装至显示屏的下端右侧,凸反射板与副激光测距仪上下对齐存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隧道超欠挖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电动伸缩杆和标记机构。电动伸缩杆水平安装至支撑板的右端下侧。标记机构安装至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标记机构包括环形架、强压气泵、喷管、安装圆板、第一线性光感应开关组、颜料胶囊球和第二线性光感应开关组。
环形架竖直固定连接在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强压气泵固定连接在环形架上,并且强压气泵与弹性导电金属翘片对应存在,强压气泵的出气端固定连接至喷管。每个喷管中均装有颜料胶囊球,颜料胶囊球由软胶体制成,内部装有液体颜料。安装圆板安装在环形架的左侧。第一线性光感应开关组安装在安装圆板的左端面上,并且第一线性光感应开关组与线性灯组一一对应存在,第一线性光感应开关组由多个光感应开关线性分布组合而成。每个强压气泵与所在位置的第一线性光感应开关组所有的光感应开关电连接。
第二线性光感应开关组安装至透明圆板的左端面上,第二线性光感应开关组由多个光感应开关线性分布组合而成,并且第二线性光感应开关组与线性灯组对齐存在,每组第二线性光感应开关组中的每个光感应开关均电连接至对齐位置的线性灯组的灯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伟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伟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64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