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修复丝织品文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6523.3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1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鉴兰;张耀鹏;范苏娜;张慧慧;叶琳琳;姚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37/12 | 分类号: | B32B37/12;D01F4/02;D04H1/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016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静电 纺丝 蛋白 纤维 修复 丝织品 文物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修复丝织品文物的方法,利用丝胶溶液将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粘结在丝织品文物待修复处;具体过程为:首先在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的待粘结面上刷涂或喷涂丝胶溶液,或者将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的待粘结面浸泡在丝胶溶液中,然后将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涂覆有丝胶溶液的一面粘贴到丝织品文物待修复处,使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与丝织品文物待修复处粘结在一起;修复后的文物是由丝织品文物、丝胶和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组成的三明治结构,丝织品文物与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之间由丝胶进行粘结。本发明属于可逆性修复加固方法,可以在不对文物本体材料过度干预性的修复前提下,实现文物粘合加固中的可逆性保护,应用前景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丝织品文物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修复丝织品文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丝织品是重要而珍贵的文物,但考古现场发掘的丝织品由于长期、复杂的埋藏环境的作用使得丝织品文物老化;再加上发掘后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骤然变化,导致纤维强度严重下降、变色变脆,影响文物的寿命,甚至有糟朽或发生粉化现象。即使在博物馆馆藏环境中,丝织品作为脆弱的有机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依然是个难题。
这就为几千年文物的保护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科学之问。而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正是化学、纤维材料、生物蛋白高分子、界面等研究领域所侧重的。深入了解丝织品老化的机理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文物纤维的分子结构表征和修复材料随时间的变化等研究都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而作为珍贵文物的保护,应遵守国际现行的基本文物保护原则,包括:最小干预原则、过程和修复材料可逆性原则、材料的兼容性原则、历史可读性原则等。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但关注点始终在如何更好、和持久地保护文物。保护方案制定需要保护技术的可调控性,一般的可逆性指的是:能够在不伤害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后期能够较为容易地去除先前修复使用的已经老化的修复材料,或恢复先前认知水平下的“不恰当”修复,或根据文物保存状况,后期进行必要的修复材料和方法的更新。
目前针对丝织品文物的保护的措施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大范畴:一)保守但相对安全的传统修复选择,即手工修复;二)创新型文物保护尝试。
手工修复,包括使用丝线,现代丝织物、衬布等借助于针、缝织的修复手段。此类方法是目前广泛用于纺织品类的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较为安全的措施,一般此类的修复符合可逆性修复原则。手工修复主要适用于保存条件较好的丝织品,因保存条件较好的丝织品的材质可以较好的穿针引线。除此之外,我国存在大量亟待保护的脆弱织物,因为织物严重老化,材料强度不高,并不适合针线这类方法。另外此类方法对修复师技艺要求极高,对于目前我国纺织品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现状,显然有些捉襟见肘。
第二类的方法,包括丝织品文物的科技保护风潮源于上世纪后半页,我国文物保护界开启了创新型的保护思路,比如“丝网加固”技术等。也引入国际上风靡一时的派拉纶(Parylene)技术,涂覆在丝织品表面。另有丝蛋白+化学小分子加固剂,如引入交联剂如戊二醛、乙二醇缩水甘油醚(EGDE)等,但此类技术参差不齐,有些技术短期内可以实现加固脆弱的纺织品文物,但长期看来,属于不可逆性修复加固方法。由于时代观念等的局限,历史上一些采取比较激进的修复方案的丝织品的长期保护的效果,虽然没有进行更为充分的追踪研究和更为深入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但目前已经有报道馆藏文物中曾经涂覆的高分子或交联剂存在的丝织品已经发生严重脆化,丝织品中修复材料的快速老化降解,给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带来了更为棘手的严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丝织品文物修复方法和修复后文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丝织品文物修复方法,采用丝胶溶液作为粘合剂,将静电纺丝蛋白纤维膜粘结在丝织品文物待修复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东华大学,未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65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黄河滩区新型灌溉系统
- 下一篇:一种钙钛矿型高温热敏陶瓷电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