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飞行机器人动态滑翔抓取与力位混合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9205.2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7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彦杰;吴杨宁;张振国;何炳蔚;计书勤;王浻淏;吴凝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鼎桂;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 飞行 机器人 动态 滑翔 抓取 混合 控制 方法 | ||
1.一种作业飞行机器人动态滑翔抓取与力位混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考虑重心偏移以及抓取过程中受力和力矩,构建搭载机械臂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模型和二自由度机械手模型;
步骤S2:通过对机械手与物体瞬时接触力和抓取力的分析,计算机械手末端受到的瞬时接触力fm和抓取力f1,f2;
步骤S3:构建参数估计器,并对飞行平台的质量m以及惯性张量Ix,Iy,Iz进行估计;
步骤S4:根据步骤S3得到的估计参数,进行飞行平台位置控制,在建模误差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神经网络滑模自适应控制,并解算出升力u1、翻滚力矩u2、俯仰力矩u3、偏航力矩u4;
步骤S5:针对所抓取的力分析进行二自由度机械臂力控制,并解算出控制力矩τ1,τ2;
步骤S6:通过升力u1、翻滚力矩u2、俯仰力矩u3、偏航力矩u4解算出四个旋翼的转速ωi,i=1,2,3,4;
步骤S7:通过解算得到的控制力矩τ1,τ2和四个旋翼的转速ωi,控制无人机;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构建作业型飞行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
其中:Mu=diag(m,m,m,Ix,Iy,Iz),ξ=[x,y,z,φ,θ,ψ,q1,q2]T,τ=[v1,v2,v3,u2,u3,u4,τ1,τ2]T,fm=[fx,fy,fz]T,IRE=[IREu,IREf]T,v1,v2,v3为虚拟控制量;
步骤S22:在作业型飞行机器人抓取物体瞬间,由动量定理得:
其中:t0为抓取开始时间,Δt为抓取时间;
同时计算出所抓取物体的动量:
ξm=[xm,ym,zm]T为所抓取物体的位移;
步骤S23:利用冲量定理,计算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冲量;
其中Pm为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冲量;
步骤S24:碰撞后物体速度和作业型飞行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速度相同:
/
其中:IRB=[I3×3,RPx,RPq],
步骤S25:联立式(6)-(9)得出瞬时接触力fm:
步骤S26:由牛顿运动力学得出抓取过程中所受到的抓取力为:
其中θr为末端执行器手指转速,Kr,kr2(ζ)为抓取可变参数;
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定义期望向量χd=[xd,yd,zd,φd,θd,ψd]T,定义误差如下:
e=χ-χd (20)
步骤S42:将滑动表面变量s定义为:
其中Λ是对角增益矩阵;
步骤S43:使用RBF神经网络进行质量评估,网络算法定义如下:
其中WT和分别是网络算法的权重和误差;
步骤S44:估算的质量定义为:
步骤S45:从等式(22)至(23),得到如下的质量估计误差:
其中是一个有界变量,并定义/
步骤S46:符号f*定义如下:
步骤S47:抓取力动力学中存在建模误差,定义为Δu,让Δm=f-msf*,并且Δ=Δu+Δm,则错误估计被设计为
针对无人机的动力学,滑模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如下:
其中:
所述步骤S5具体为:
步骤S51:定义将瞬时接触力写成:
其中J=-[Δt(IRB-1ms-1+M-1IRE)],
步骤S52:将操纵器动力学重写为:
步骤S53:机械手的预期位移定义为并定义系统误差如下:
步骤S54:令等式(28)重写为:
步骤S55:RBF神经网络用于估计E,并且网络算法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网络算法的权重和误差,而/
步骤S56:针对无人机(28)的动态特性,鲁棒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如下:
其中是E的估计值,而/vf是一个鲁棒补偿器项,定义为:
其中其中θ(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920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