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呼吸科的介入式治疗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3412.5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苹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1/04;A61B17/34;A61F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控智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19 | 代理人: | 马肃 |
地址: | 310020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呼吸 介入 治疗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一种适用于呼吸科的介入式治疗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引流吸收模块、穿刺模块、吸力模块和监测模块,通过设置引流吸收模块,可将胸膜腔内的积气和积液进行渗透排出,同时引流吸收模块设置为海绵,通过海绵的吸收渗透效果将积液进行排出,同时积气也可通过海绵的孔隙进行排出;通过设置牵引机构可将棉花进行推出,从而增加棉花与积液的接触面积,提升积液吸收的效率;通过设置穿刺模块可将进管口进行撑开,同时便于将引流管直接插入胸膜腔,同时穿刺模块设置为便于拆解的结构,插入引流管后将穿刺模块进行拆解便于对引流管移动和操作,同时保证退管时不会穿刺针不会划破引流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呼吸科的介入式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胸腔积液和气胸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用于两类疾病手术的胸腔穿刺针的使用非常广泛。除了胸外伤所致的血、气胸,开胸术后胸腔积液外,近年来,由于肺癌发病率和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癌性胸水患者和结核所致的胸腔积液患者大量增多,所以需要引流装置进行反复胸腔穿刺介入引流治疗。
经过本团队的海量检索,了解到现有的胸腔积液治疗系统主要有如公开号为JP2011255037A、JP2005230552A和CN108066832B,其中以公开号为CN108066832B所公开的引流装置尤为具有代表性,该装置主要包括穿刺针体、穿刺固定装置、穿刺定位装置、引流装置、输液装置、推进器,通过固定装置与超声波定位装置的配合,对病灶准确穿刺,在引流过程中,使用电磁阀触发开关,通过固定板一、固定板二、弹簧组成回弹装置使针芯快速刺入与回弹,避免针芯对胸腔组织造成伤害,其中,通过两个三通阀的调节,实现气体与积液的抽取和治疗的无缝连接,保证整个过程中避免感染,这种装置结构复杂,当需要对引流管进行更换时步骤复杂,所以不利于对医疗操作中需要对仪器进行反复消毒与清洗,而且现有引流装置往往对引流速度难以控制,由于胸腔积气和积液时存在负压,所以当将引流管插入胸膜腔时往往会产生较快较强的冲力,同时对人体内脏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医疗器械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呼吸科的介入式治疗系统。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呼吸科的介入式治疗系统,包括:引流吸收模块;
穿刺模块,套设在引流吸收模块上,用于透过开孔穿刺进胸膜腔,同时使开孔保持撑开以供引流吸收模块进入;
吸力模块,与引流吸收模块连接,用于提升引流吸收模块的引流能力;
监测模块,设置在引流吸收模块上,用于监测积液吸收情况;
所述引流吸收模块包括活动吸收单元、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用于伸进胸膜腔同时将积液引流出,所述活动吸收单元设置在引流管内且用于将胸膜腔内的积液进行吸收渗透进引流管;
所述穿刺模块包括固定环和穿刺针,所述固定环被构造成将穿刺针进行组合和固定,所述穿刺针被构造成穿刺进人体同时供引流管从针体中心穿进胸膜腔;
所述固定环由两个锁定半环组成,所述穿刺针由两个半针体拼接形成,所述穿刺针一端设置有穿刺尖部,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限位凸部,且穿刺针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环的中部设置有供引流管贯穿的通孔,且内侧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部匹配的限位安装槽,其中一个锁定半环的两侧均转动设置有卡勾板,另一个锁定半环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勾板匹配的卡扣槽;
所述活动吸收单元包括吸收机构、牵引机构,所述吸收机构被构造成对积液进行吸收,所述牵引机构被构造成对吸收机构进行牵引推动。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机构设置为海绵,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条、安装块和抓块,所述牵引条的一端设置在引流管内部且与安装块连接,另一端贯穿设置在引流管外部且与抓块连接,且牵引条被构造成通过拉动牵引条带动海绵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苹,未经王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34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