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疗用手指关节快速康复训练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4071.3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5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吴海啸;李敬超;弗拉基米尔·帕夫洛维奇·切霍宁;徐桂军;刘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超;吴海啸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王贵洪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疗 用手 指关节 快速 康复 训练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疗用手指关节快速康复训练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托;腕部支撑部,所述腕部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支撑托的顶部,腕部支撑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亲肤海绵,腕部支撑部上设置有自粘魔术贴和穿引槽;椭形掌中部,支撑托的侧部通过螺栓连接有活动支架,通过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带动蜗杆转动,最后第二偏心柱带动椭形环移动,以实现带动联动直杆上下往复移动,联动直杆通过环形锁链拉动小指套往复移动,达到自动训练患者其余小指的目的,该装置无需多余的人工辅助,可根据患者手部特征和受伤程度进行手指训练的个性化设置,进而有效的提高训练效果,加快患者手指损伤修复后的康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医疗用手指关节快速康复训练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手损伤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率较高,损伤多较为复杂,常伴有骨骼、肌腱、血管和神经等多部位损伤。手损伤修复后具有较高的致畸风险,且该畸形的形成多不可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美观。
掌指骨多为短小的管状骨,为手部多关节活动时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精细且复杂,手损伤修复后的康复与训练是国内外骨科领域的重难点之一。
目前对于手损伤的治疗常需采用固定术(外固定/内固定)配合治疗,石膏夹板固定为临床常用治疗方式之一。对于部分开放性骨折的病例,也有采用临时外固定的报道,待伤口愈合无感染后再进行二期内固定手术。
然而,由于石膏夹板的固定特点,难以进行手关节的精准固定,因此多采用手部的广泛固定,而固定解除后,常合并非损伤部位的功能障碍和/或畸形。现有的手损伤康复训练大多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人工辅助的手部主动/被动活动,,缺乏医疗器械的精确指导,难以达到精准和早期的康复训练,从而不利于患者功能康复。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推行,手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亟待有效解决,而具有精准调节功能的手部康复训练器可潜在解决这一难题。该发明的应用,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实现手损伤后非损伤部位的早期训练,同时,可实现固定拆除后损伤部位的精准训练,进而促进手损伤患者的整体功能改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用手指关节快速康复训练器及其使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手损伤后精准康复和早期康复的技术和设备瓶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医疗用手指关节快速康复训练器,包括:
支撑托;
腕部支撑部,所述腕部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支撑托的顶部,所述腕部支撑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亲肤海绵,所述腕部支撑部上设置有自粘魔术贴和穿引槽;
椭形掌中部,所述支撑托的侧部通过螺栓连接有活动支架,所述椭形掌中部转动连接于活动支架上,所述活动支架上设置有摆动组件,所述摆动组件与椭形掌中部连接;
大拇指套,所述椭形掌中部的侧部转动连接有折弯支杆,所述大拇指套固定连接于折弯支杆的侧部,所述大拇指套与支撑托的侧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小指组件,包括四个小指套,四个所述小指套均设置于椭形掌中部的侧部,每个所述小指套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环形锁链;
驱动组件,所述椭形掌中部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折弯支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折弯支架上,且驱动组件与小指组件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摆动组件包括延长板和第一电机,所述延长板固定连接于活动支架的侧部,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螺栓连接于延长板的侧部,且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至延长板的另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超;吴海啸,未经张超;吴海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0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