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4135.X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04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浩;李成国;冷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0 | 分类号: | B29C45/20;B29C45/26;B29C45/17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志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溶性 喷射 制作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设备,包括:工作台;微针模具,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具有多个水平间隔排列的微针腔体,相邻两个所述微针腔体之间设置有隔台;雾化喷头,用于向所述微针腔体喷射填充雾化的高分子溶液;遮盖组件,与所述微针模具可拆卸连接。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方法。本制作设备采用雾化喷头向微针腔体喷射填充已雾化过的高分子溶液,将高分子溶液雾化成直径非常小的微液滴,微液滴可以很容易填充到微针腔体最下端的针尖部,进而形成尖锐的针尖形态,使得微液滴填充微针腔体完整,制作出的微针针头形态质量高,而且不会损失高分子溶液,降低了制作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皮给药制剂技术,特别涉及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微针的无痛透皮给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可在皮肤上无痛地创造微米级的药物传输通道,增强皮肤对活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因其具有的无痛、安全、易操作等优势,代表着未来药物经皮向体内传导的发展方向。
可溶性微针是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为基质制作出的微针,除具有一般微针的优点,其具有的生物可降解特性解决了微针一旦断裂于皮肤内难以处理这一难题,而且在一定程度是提高了微针的载药量,扩大了微针的应用范围,因此生物可降解微针有望成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理想载体,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制作可溶性微针时,首先需要将制成固态微针的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和需要搭载的药物制成高分子溶液,然后将高分子溶液注入到微针模具内,通过使用离心或者抽真空的方法,将高分子溶液填充到微针模具的微针腔体内,但通常需要数次重复离心或抽真空的过程,才可达到混合溶液充分填充到微针模具的微针腔体内。然后,通过常温或低温干燥,使微针模具内的高分子溶液固化,最后将固态成型的微针与微针模具分离,最终形成可溶性微针。
由于微针模具的凹形微针腔体是亚微米级别大小,粘性高的高分子溶液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无法实现混合溶液自发填充到微针模具的微针腔体之中。如果高分子溶液在微针模具中的不完全填充到微针腔体内可能会导致最终形成的微针的针头形态不完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微针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微针模具施加离心力或者抽真空处理等方式来达到使高分子溶液填充到微针模具的微针腔体中。现在微针的制作方法通常需要数次反复上述过程,才可以达到完全将高分子溶液填充到微针腔体中。由于现有的制作方法中,向微针模具施加的离心力或者抽真空处理过程以及需要反复该加工过程,存在每批次微针生产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在可溶微针产业化方面的应用。
另外,现有的制作设备在制作过程中,喷射后的高分子溶液挥散在空气中,会损失大量的高分子溶液,难以回收,由于高分子溶液含有昂贵的药物成分,增加了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设备,填充微针腔体完整,制作出的微针针头形态质量高,而且不会损失高分子溶液。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可溶性微针的喷射制作设备,包括:工作台;微针模具,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具有多个水平间隔排列的微针腔体,相邻两个所述微针腔体之间设置有隔台;雾化喷头,用于向所述微针腔体喷射填充雾化的高分子溶液,所述雾化喷头位于所述微针模具的上方并可相对所述微针模具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移动,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微针模具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雾化喷头呈倒圆台形;遮盖组件,与所述微针模具可拆卸连接,包括隔框和罩设于所述隔框的上表面的防水透气膜,所述隔框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台密封贴合并在至少一个所述微针腔体的上方与所述防水透气膜围合形成遮盖腔体,每个所述遮盖腔体同时与至少一个所述微针腔体相连通,所述防水透气膜开设有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可供所述雾化喷头伸入,所述插入孔呈圆形且直径介于所述雾化喷头的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之间。
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循环冷却电机
- 下一篇:一种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