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凝胶、气凝胶电极、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4938.5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19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牛利;孔惠君;宋忠乾;李伟燕;包宇;马英明;刘振邦;曲冬阳;王伟;韩冬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28 | 分类号: | C08J9/28;C08L65/00;C08L25/18;C08K3/04;A61B5/02;B01J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俞梁清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电极 压力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凝胶、气凝胶电极、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气凝胶原料组成包括氧化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该气凝胶电极包括电极本体、金属沉积层以及上述的气凝胶;该压力传感器包括上述的气凝胶电极。本发明所公开的压力传感器,采用三维多孔结构的气凝胶,具有人体汗毛‑表皮‑真皮多级仿生微结构的气凝胶电极,应用于压力感应领域,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宽的适用压力范围、高的循环稳定性、快的响应时间以及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凝胶、气凝胶电极、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由于它特殊的性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柔性压力传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前研究的压力传感器,通常存在以下缺点:(1)灵敏度低;压力传感器通常采用电阻工作模式,采用导电材料/弹性体复合结构或基于接触电阻的双电极结构。导电材料/弹性体复合结构,是将导电材料填充到弹性体衬底内部形成复合材料,通过复合材料的压阻特性改变得到所受压力信息。基于接触电阻的双电极机构,是将导电材料涂覆于两块弹性体的表面,通过这两块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的改变来获得所受压力信息。这两种构造的压力传感器具有工作原理简单、制造成本低、功耗小等特点,但由于弹性体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大的黏弹性和大的杨氏模量,造成压力传感器灵敏度较低、响应慢、温漂严重等问题。一种压力传感器,如果灵敏度较低,对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微小压力,如脉搏、呼吸等,失去检测能力,将无法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实时监测。(2)适用范围小;现有的压力传感器一般只在小压力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无法在大压力范围内对压力完成及时的响应。基于当前信号读取模块的要求,该类型压力传感器,如应用于可穿戴电子领域,常常因无法对超出检测范围的压力进行响应而失去传感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气凝胶、气凝胶电极、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以改善了现有压力传感器灵敏度低、适用范围窄、响应时间慢的问题。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气凝胶,其原料组成包括氧化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凝胶应用于压力传感器,有助于压力传感器提高其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凝胶呈三维多孔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氧化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的重量比可以选自(1-5):1,优选地,所述氧化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的重量比为2: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上述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具体而言,所述气凝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以所述氧化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为原料,制备水凝胶膜;
2)将所述水凝胶膜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气凝胶。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水凝胶膜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将溶解有所述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和溶解有所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溶液混合,得到包覆液;将基板静置于所述包覆液内,得到水凝胶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包覆液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配置氧化石墨烯溶液;
2)配置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溶液;
3)将上述氧化石墨烯溶液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溶液混合,超声后,得到所述包覆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9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