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含氧基团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8274.X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守圃;孟晓茹;黄景瑞;林孟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74 | 分类号: | C01B32/17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104 | 代理人: | 段雅静 |
地址: | 26659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基团 纳米 分散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碳纳米管材料改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附着含氧基团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将CNTs在氧气气氛中进行热重测试,从而找到CNTs在与氧气反应转化为碳氧化物气体的初始失重温度;进而在此温度及以上的高温炉中对CNTs进行热处理,同时通入小流量的含氧气氛,制得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将其分散于极性溶剂中制得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分散液。该方法避免了强酸和强氧化剂的使用,具有工艺简单、安全、适宜大规模批量生产等特点,且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附着于碳纳米管上的含氧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物的前驱体具有静电吸附作用,在环境净化和CNTs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材料改性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负载含氧基团的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维中空层状结构的碳纳米管(CNTs)按照层数来分,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SWCNTs由一层石墨烯组成,而MWCNTs由不同直径的SWCNTs套构而成,因其具有许多优越的力学、热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在复合材料、传感器、隐形材料、新型芯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在碳纳米管上接枝羟基(-OH)、羧基(-COOH)和醚类(C-O-C)等含氧基团不仅可以增加CNTs的极性从而溶于一些极性溶剂,而且碳纳米管表面所附着的含氧基团可以对带正电荷的材料产生静电吸附作用力,从而将其吸引到其表面,因此在吸附重金属离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报道,而结合后续的反应可以将吸附的目标产物的前驱体在原位转化为目标产物,因此在复合材料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报道。在目前的报道中,CNTs的氧化均是通过硝酸、盐酸、硫酸等强酸和高锰酸钾、双氧水和臭氧等强氧化剂进行的。中国专利CN 108281674B公开了一种四氧化三锰/氮掺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制备CNTs分散液用到了强酸、强氧化剂和过氧化氢等试剂。中国专利CN 108550862B公开了一种四氧化三钴-氨基碳纳米管复合电催化材料及制备与应用,其中将CNTs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酸氧化,得到了氧化CNTs。
在上述在CNTs表面接枝含氧基团的报道中,需要用到大量硫酸、硝酸和盐酸等高腐蚀性的强酸和强氧化剂高锰酸钾等。这种方法不仅给实验过程带来了危险,同时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且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和制备。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在CNTs上附着一定量的含氧基团的简单的制备技术已显得尤为可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附着含氧官能团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强酸和强氧化剂的使用,具有工艺简单、安全、适宜大规模批量生产等特点,且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附着于碳纳米管(CNTs)上的含氧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物的前驱体具有静电吸附作用,在环境净化和CNTs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附着含氧基团的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CNTs的初始失重温度:将CNTs在氧气气氛中以5~10℃/min的升温速率进行热重测试,确定CNTs的初始失重温度;
(2)热处理获得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将CNTs原料放到高温炉中,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升温至初始失重温度及以上,同时通入小流量的含有氧气的气氛,在此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从而使得CNTs附着一定量的含氧官能团;
(3)分散于极性溶剂中制得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分散液:称取一定量的上述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添加到一定体积的极性溶剂中,然后向其中添加或不添加分散助剂,经过超声分散或高速剪切方法制得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分散液。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由上述方法制得的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分散液。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上述附着含氧官能团的CNTs分散液在CNTs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82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磷石膏表面羟基化和疏水改性的方法及磷石膏
- 下一篇:一种同轴电缆接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