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环形振动模拟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8686.3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4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陕耀;周顺华;程国辉;周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12 | 分类号: | G01H1/12;G01D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环形 振动 模拟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环形振动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盾构隧道模型、桥梁基础模型、路基模型、列车模型、动力响应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区。其中,动力响应监测设备包括激振式波速传感器、静水压力测试传感器、土压力及加速度传感器以及高速摄像机。数据采集区采集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通过数据显示屏进行展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基础动力响应,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环形振动模拟试验装置,属于轨道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蓬勃发展,铁路建设量迅猛增长,列车运行速度也在逐步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对轨道交通基础结构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由于轨道的不平顺性及轨枕的结构特点,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周期性的振动荷载,列车运行所产生的振动经由轨道结构传播到基础及周围土体,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土体内部传播扩散,如果不加以重点研究,会加速基础累积变形,威胁轨道系统的平顺和稳定,进而发展成轨道交通基础病害。
隧道、桥梁、路基是三种主要的轨道交通基础结构,每种基础均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在进行动力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现有技术对铁路基础方面的试验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现场测试试验。现场测试试验是在拟建线路选取试验段,根据试验要求在试验段路基施工过程中设置测点,埋设传感器,轨道铺装完成后,在试验列车运行通过试验段时,由量测系统搜集各传感器的量测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现场测试试验数据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参考价值,但其试验本身也存在造价高昂、环境条件不可控等明显缺点。二是室内模型实验。室内模型实验具有良好的经济型,同时实验环境易操控,可以适应多种模拟条件,获取更全面的数据结果。但现有的室内模型实验多采用激振器模拟震动荷载,在模拟列车荷载方面具有不可避免地实验误差,另外,现有模型实验多针对某一种特定轨道交通基础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列车运行的真实过程,因此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铁路基础模型实验的不足,考虑列车运行的真实情况,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环形振动模拟试验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1.一种轨道交通环形振动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箱、桥梁模型、路基模型、过渡结构、上部轨道结构模型、列车模型、动力响应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区;所述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箱、桥梁模型、路基模型通过过渡结构拼接呈跑道形模型系统;该跑道形模型系统铺设有上部轨道结构模型;
其中,所述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箱包括位于地面线上方的两个横向隔板(2-2)、位于地面线上方的两个纵向隔板(2-3)、位于地面线下的U型槽A(2-4)、模型箱内的盾构隧道(2-1)以及填土;所述横向隔板(2-2)上开有与隧道(2-1)尺寸相匹配的孔洞,所述横向隔板(2-2)与纵向隔板(2-3)材质均为透明有机玻璃,用于观察隧道周围土体的振动响应及累计变形;所述U型槽A(2-4)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埋于地面线下,U型槽底及槽内侧铺设止水薄膜;所述盾构隧道(2-1)由MC尼龙材质的管片拼接而成,拼接形式为错缝拼装;所述管片表面沿纵向设置若干凹槽,用于模拟实际工程中盾构管片拼接成环时螺栓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所述桥梁模型包括一段箱梁(4-1)、两个桥台(4-2)、位于地面线下的U型槽B(4-3)以及槽内填土,所述箱梁(4-1)材质为MC尼龙,所述桥台(4-2)材质为混凝土;
所述路基模型包括路基(6-1)与U型槽C(6-2),所述路基从上往下分别为支承层、中粗砂、路基填料、双向土工格栅、碎砾石垫层、地基土填料;所述支承层为混凝土板;所述路基填料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A组填料,下部分为B组填料;所述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大于等于110KN/M;
所述过渡结构为所述桥梁旁路基与所述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箱旁路基的连接部分,采用普通的砖垒成路基的形状,在保证其平顺性的基础上,上部铺设轨道;
所述上部轨道结构模型包括钢轨、轨枕、轨道板;所述钢轨架设于轨枕上;所述轨枕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述轨道板材料为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86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气源热泵节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散热空气能热泵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