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31257.1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9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田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B60L58/26;B60L58/27;B60H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仝丽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管理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车辆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所述系统包括:内部设置有浸没于换热介质的电池单元的电池包,贴合设置于电池包箱体外壁的换热板以及控制向换热板输入制冷剂、防冻液的热管理控制模块;该电池包热管理系统通过将电池单元温度与第一温度阈值及第二温度阈值比较,当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向热管理控制模块发送降温工作信号,向换热板输入制冷剂,当温度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向热管理控制模块发送升温工作信号,向换热板输入防冻液。采用本系统能够使电池单元温度分布均匀,维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延长电池单元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单元工作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逐步成为汽车领域里主流的研究方向,而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因素在于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动力电池包的工作温度。电池包中电池单元的工作温度过高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及车辆的安全性,电池单元温度过低会导致汽车续航能力弱。为保持电池单元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温度下,可以运用电池包热管理技术调节电池包的温度。
传统技术中,电池包热管理通过风冷技术或结合板式换热器的液冷技术实现。风冷热管理技术是指利用空气流经电池表面进行换热冷却,该技术利用自然风或空气强制对流,配合汽车自带的蒸发器为电池降温。结合板式换热器的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与电池单元进行直接接触传热或间接换热,在流动或者蒸发过程中带走热量继而降低电池单元的温度,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但是,发明人发现,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电池包热管理都存在电池单元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持电池单元温度一致的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内部设置有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浸没于液态的换热介质中;
换热板,贴合设置于所述电池包的箱体外壁,用于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热管理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池包及所述换热板电性连接,用于当所述电池单元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制冷剂输入所述换热板,使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降温使所述电池单元降温;
当所述温度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防冻液输入所述换热板,使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升温使所述电池单元升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板包括多个换热管:
所述热管理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剂输入所述换热板,使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降温使所述电池单元降温,包括:
所述热管理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剂输入多个所述换热管中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降温使所述电池单元降温;
所述热管理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温度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防冻液输入所述换热板,使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升温使所述电池单元升温,包括:
所述热管理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温度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防冻液输入多个所述换热管中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换热介质的升温使所述电池单元升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为所述换热板上相互独立的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控制模块,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的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的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12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