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31538.7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5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男;刘斌;吴杭哲;厉健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02 | 分类号: | B62D3/02;B6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汽车 人机 协同 转向 输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包括:驾驶人输入箱,其内设置有主动滚轮、从动滚轮以及传动带;主动滚轮及从动滚轮分别连接转向管柱及第一输入轴,转向管柱用于供驾驶人输入转向转矩;驾驶人输入箱中设置能量回收单元,以回收传动带回转产生的能量;机器输入箱,其内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连接摩擦轮组,摩擦轮组连接第二输入轴;机器输入箱内设置有速度监测器,速度监测器能检测机器转向输入速度并在速度过快时报警;耦合箱,耦合箱内设置有摩擦带,摩擦带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轴及第二输入轴上,摩擦带的另一端连接总输出轴;固定箱,用于固定于车厢内。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回收能量,能在机器转向输入速度过快时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和前沿。智能汽车装配有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具备复杂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智能控制等功能,可实现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以及完全自主驾驶等不同等级的辅助控制。
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是指:驾驶员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其目的是通过人机智能的混合增强与协作,在满足驾驶员主观感受的同时,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安全性、经济型和舒适性。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的相关技术往往存在两大问题:一、人机协同转向输入方式过于简单,驾驶人使用过程中对合成效果体验极差;二、结构过于复杂,在没有大幅度提高合成效果的情况下使成本大大提升。另外,现有的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不具备能量回收能力以及不能实现对机器转向输入速度的监督,也不能有效的实现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的固定和安装。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回收能量,能在机器转向输入速度过快时预警的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包括:
驾驶人输入箱,所述驾驶人输入箱内设置有主动滚轮、从动滚轮以及套设于所述主动滚轮及所述从动滚轮上的传动带;所述主动滚轮及所述从动滚轮分别连接转向管柱及第一输入轴,所述转向管柱用于供驾驶人输入转向转矩,所述转向管柱及所述第一输入轴均穿设于所述驾驶人输入箱上;所述驾驶人输入箱中设置有能量回收单元,以回收所述传动带回转产生的能量;
机器输入箱,所述机器输入箱内设置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连接摩擦轮组,所述摩擦轮组连接有第二输入轴;所述机器输入箱内设置有速度监测器,所述速度监测器能检测机器转向输入速度并在速度过快时报警;
耦合箱,所述耦合箱内设置有摩擦带,所述摩擦带一端的左右两侧套接在所述第一输入轴及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摩擦带的另一端连接总输出轴;
固定箱,用于将所述智能汽车人机协同转向输入装置固定于车厢内。
可选的,所述能量回收单元包括:
运动臂,固定于所述传动带上;
位移磁铁,与所述运动臂抵接,能在所述运动臂的推动下移动;
斜导体,设于所述位移磁铁的上方且连接能量回收电路,当所述运动臂在所述传动带的带动下移动时,推动所述位移磁铁移动,所述位移磁铁磁感线切割所述斜导体以实现磁生电,感应电流经过能量回收电路进行回收。
可选的,所述能量回收电路包括:
二极管和蓄电池,所述二极管及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斜导体串联以形成能量回收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1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