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35898.4 | 申请日: | 2021-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5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毛阗;陈建;陈璐;蔡弋;汪波;张敏敏;许益盛;林俊光;张浙波;马聪;张曦;靳媛;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F17/08 | 分类号: | E04F17/08;E04F17/04;E04B1/348;E04B1/38;E04H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周涛;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建筑 模块化 综合 管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包括竖向分布于管井内且与各楼层对应的强电模块、弱电模块,所述强电模块包括强电区,所述弱电模块包括弱电区;竖井内还包括竖向贯穿强电模块和弱电模块的强电通道、弱电通道,贯穿强电模块的强电通道位于所述强电区内,贯穿弱电模块的弱电通道位于所述弱电区内,贯穿强电模块的弱电通道位于所述强电区外,贯穿弱电模块的强电通道位于所述弱电区外。本发明将强电、弱电、新风等模块化设计,并工厂化生产,根据实际需求现场装配,节省空间的同时,减少现场作业及施工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管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
背景技术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进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八项重点任务。
装配式建筑其核心是将建筑物的各子系统及部品部件通过工厂制造、现场装配,最终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方式,将设计、生产、建造等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技术作为重点进行一体化考虑,立足于提高生产标准化和现场装配化程度,体现部品部件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减少手工作业,从而实现提高质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工、避免浪费的目的。
其中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重要的一环,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尺寸、全生命周期的空间适应性,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注重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一体化协同配合。
传统建筑中的各机电机房(管井),如强电、弱电间(井)、暖通、水机房,每层各自选址,一般每层的机房(管井)面积均按设备最多(大)的楼层情况来预留,且由于竖向管线的原因,一般都上下对齐设置,这就导致每层均有强电、弱电、暖通、水机房(管井),由于各层设备设置情况不同,导致空间浪费较多。
公告号为CN104499689B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高层住宅的强弱电井,包括强电井和弱电井,所述强电井和弱电井位于同一个管井中并被隔墙隔开,强电井和弱电井内分别设置有竖向贯通的强电竖向通道和弱电竖向通道;各个楼层中所述隔墙横向上交错布置,从而在部分楼层形成大强电间和小弱电间,剩余部分楼层形成小强电间和大弱电间,所述大强电间中设有强电计量箱,所述大弱电间中设有弱电设备箱。
上述方案通过将强弱电井布置在一个管井内、以交错布置的隔墙分开的方式,在减少楼层强弱电间的面积、提高得房率的同时,保证了设备需要的安装空间并增加维护管理的安全及可操作性。但是上述方案不能根据招商业态情况及业主需求进行个性化、模块化设计,且设计完成后不能模块化灵活调整,后续将面临后期招商及使用需求调整带来的设计变更和改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将强电、弱电、新风等模块化设计,并工厂化生产,根据实际需求现场装配,节省空间的同时,减少现场作业及施工误差。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包括竖向分布于管井内且与各楼层对应的强电模块、弱电模块,所述强电模块包括强电区,所述弱电模块包括弱电区;
竖井内还包括竖向贯穿强电模块和弱电模块的强电通道、弱电通道,贯穿强电模块的强电通道位于所述强电区内,贯穿弱电模块的弱电通道位于所述弱电区内,贯穿强电模块的弱电通道位于所述强电区外,贯穿弱电模块的强电通道位于所述弱电区外。
本方案可以根据招商业态情况及业主需求进行个性化组合设计拼装,将强电、弱电模块进行组合,主体建筑可先预留管道井空腔和结构接口条件,可以在主体建筑完成后根据招商业态进行管井模块个性化设计组合、拼装及调整。避免了常规建筑设计因为个性化设计带来的设计周期、难度增加及后期需求变更带来的改造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58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