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1091.1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5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史树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国行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79 | 分类号: | H01M50/579;B60L3/00;B60L50/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2 | 代理人: | 张凯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免 车辆 撞击 电路 漏电 伤人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新兴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包括断电机构,所述断电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锲形块,所述第二锲形块的顶部焊接有竖杆,所述竖杆右侧的顶部铆接有连杆。该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当车辆受到撞击时,此时供电触点向左运动使得设备电路断路,从而达到了避免车辆受到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效果。减震软垫带动横杆向右运动,此时内螺纹块在螺纹杆的驱动下可以转动,进一步使得内螺纹块切割N极永磁体和S极永磁体的磁场后产生电能,此时报警器可以发出警报,从而达到了断电情况下仍可报警提高救援速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兴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压力下,新兴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越发成熟,近年来市场上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对人类和环境伤害较少。
电动汽车在发生车祸时,车辆受到撞击后其内部的电线可能会破损,进而导致电路漏电,此时漏电的电路可能会引发火灾和伤人事件,而如何避免车辆受到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具备避免车辆受到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等优点,解决了电动汽车在发生车祸时,车辆受到撞击后其内部的电线可能会破损,进而导致电路漏电,此时漏电的电路可能会引发火灾和伤人事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避免车辆受到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包括断电机构,所述断电机构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呈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二锲形块,每个所述第二锲形块的顶部均焊接有竖杆,每个所述竖杆靠近对称轴的一侧的顶部铆接有连杆,每个所述连杆远离竖杆的一侧铆接有限位杆,每个所述限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每个所述限位杆顶部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滑动块,每个所述滑动块的远离对称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每个所述滑动块的靠近对称轴的一侧焊接有供电触点;
还包括报警机构,所述报警机构的内部沿所述对称轴呈左右对称分布设置有两个横杆,每个所述横杆的外壁套接有第二减震弹簧,每个所述横杆的靠近对称轴的一侧焊接有螺纹杆,每个所述螺纹杆靠近对称轴的一侧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内螺纹块,每个所述内螺纹块的顶部活动连接有N极永磁体,每个所述内螺纹块的底部活动连接有S极永磁体;
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沿所述对称轴呈左右对称分布设置有两个第一锲形块,每个所述第一锲形块的远离对称轴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杆,每个所述固定杆的远离对称轴的一侧焊接有减震软垫,每个所述减震软垫的靠近对称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断电机构,所述壳体内部的顶部设置有报警机构。
优选的,两个所述供电触点与设备供电形成闭合回路。
优选的,每个所述拉伸弹簧远离滑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且滑动块滑动连接在壳体的内部。
优选的,每个所述支撑弹簧远离限位杆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部,且限位杆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铆接有连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锲形块在第一锲形块的靠近对称轴的一侧,所述第一锲形块的倾斜角度与第二锲形块的倾斜角度相同。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远离对称轴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减震软垫靠近对称轴的一侧上,每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靠近对称轴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壁,每个所述横杆的远离对称轴的一侧焊接在减震软垫靠近对称轴的一侧上。
优选的,所述内螺纹块的内部有与螺纹杆的外壁相适配的螺纹,且内螺纹块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内螺纹块通过内部线路与外部的报警器形成闭合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国行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国行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10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自旋霍尔效应传感器及其设备
- 下一篇:一种cpp包装薄膜收卷和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