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MD表贴封装器件测试夹具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1790.6 | 申请日: | 2021-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1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吕贤亮;张玉芹;周钦沅;姜思晓;李旭;时慧;刘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31/26;G01K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md 封装 器件 测试 夹具 | ||
SMD表贴封装器件热阻测试夹具,属于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领域。夹具主体(23)一半部分的上表面设有器件定位板(3),器件定位板(3)中间设有孔槽,孔槽直接露出的夹具主体(23)作为主散热面(24),主散热面(24)的一边设有两个大电极针:第一大电极针(7A)和第二大电极针(7B),第一大电极针(7A)和第二大电极针(7B)的一侧区域的主散热面(24)内的四个角各设有一个小电极针(17);在主散热面(24)的正中心设有一热电偶(12)。通过分离控温、壳温测试及电连接三个板块,避免温度性能与电性能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准确测试SMD表贴封装器件热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SMD表贴封装 器件热阻测试夹具。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器件芯片性能和集成度的提高,器件的热问题显得尤 为突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近55%的器件失效是由器件热性能引起。 常规器件的热性都通过热阻值来进行表征。
器件的结壳热阻计算公式为其中TC为器件发热 源主散热通道外壳处的壳温,TJ可通过采集器件二极管结电压计算, PH为施加到被测器件的加热功率,TJ和PH均为热阻测试设备通过电 信号获得,TC为热阻测试设备采集的热信号。因而为保证热阻测试 能顺利完成,必须保证热阻测试时器件的电信号和热信号能顺利采集 出来,且没有相互干扰。但是,器件封装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电信号和 热信号采集变得尤为困难,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干扰情况。对于SMD 表贴封装器件,这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SMD表贴封装器件的三极在一个平面上,需要在热阻测试夹具 上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电隔离,保证三极之间的电独立。另外, 常规SMD表贴封装器件的主散热面起着控温、壳温测试及电连接三 个作用,在热阻测试时需要在主散热面涂上导热硅脂,但是导热硅脂 会影响其正常电连接。如何在有效控温的前提下,能对器件正常电连 接成了SMD表贴封装器件热阻测试的难点,从而制作能满足SMD 表贴封装器件热阻测试要求的夹具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MD表 贴封装器件热阻测试夹具,通过分离控温、壳温测试及电连接三个板 块,避免温度性能与电性能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准确测试SMD表 贴封装器件热阻。
夹具主体(23)一半部分的上表面设有器件定位板(3),器件定 位板(3)中间设有孔槽,孔槽直接露出的夹具主体(23)作为主散 热面(24),主散热面(24)的一边设有两个大电极针:第一大电极 针(7A)和第二大电极针(7B),第一大电极针(7A)和第二大电极 针(7B)的一侧区域的主散热面(24)内的四个角各设有一个小电 极针(17);在主散热面(24)的正中心设有一热电偶(12);
第一大电极针(7A)的下端通过一个螺钉与一个电极杆(5)的 一端固定在一起,电极杆(5)横向伸出夹具主体(23)的侧面;第 二大电极针(7B)的下端通过另一个螺钉与另一个电极杆(5)的一 端固定在一起,另一个电极杆(5)横向伸出夹具主体(23)的另一 侧面,两个电极杆(5)基本组成一直线结构,且基本平行于夹具主 体(23)的下表面,两个电极杆(5)与夹具主体(23)之间分别采 用绝缘件B(10)进行隔开绝缘;每个电极杆(5)的下表面设有两 个凹槽,凹槽内设有两个弹簧,每个电极杆(5)分别通过弹簧与绝 缘件压板(9)连接,绝缘件压板(9)通过螺钉与绝缘件B(10)固 定在一起,同时给弹簧(11)弹性支撑;两个电极杆(5)之间采用 绝缘件A进行隔开绝缘;每个电极杆(5)固定连接一个电路转接片 (2);
每个小电极针(17)下均设有一个弹簧并通过沉头螺钉进行固定 支撑,以保证每个小电极针(17)有足够的弹性支撑能正常工作。
热电偶(12)下底部设有一个弹簧,热电偶(12)通过弹簧与 弹簧压板(22)连接,弹簧压板(22)与夹具主体(23)固定在一起, 以保证热电偶(12)有足够的弹性支撑能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17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合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主数据获取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