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3686.0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2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孙慧婷;王廷梅;王齐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J9/24 | 分类号: | C08J9/24;C08J9/12;C08J9/40;C08J9/42;C08L79/08;C08L25/06;C08L69/00;C08L27/18;C08L33/12;C08L81/06;C08L8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 聚合物 发泡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发泡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首先在聚合物中引入孔隙,然后将所得多孔聚合物进行超临界CO2发泡,利用多孔聚合物自身的高比表面积,增加CO2的扩散速率,加快气体溶解至聚合物达到饱和的时间。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薄膜发泡,也适用于片材聚合物发泡,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种类的聚合物,适应范围广泛。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发泡材料内部为多级孔形貌,具有环境与内部互联性强、表面能低、比表面积大、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其中多级孔聚醚酰亚胺能够应用于摩擦润滑领域,多级孔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其含油率和高转速下的含油保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合物发泡材料是指基体内部具有大量微孔的树脂材料,相比未发泡聚合物,发泡材料密度可降低2%~98%,强度比和刚度比提高3~6倍,此外聚合物发泡材料具有高拉伸、高冲击模量以及低介电常数等优点。在日用品包装、工农业、汽车制造业、军事航空航天以及储能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聚合物发泡通常需要用化学发泡剂,例如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甲酰胺等。但是化学发泡剂通常具有一定毒性,且会产生副产物,不利于后续操作,并且由于化学发泡剂的分解温度较低,不适用于耐高温聚合物。
采用惰性气体的超临界CO2发泡技术是无毒、无污染、操作简单的的绿色制备技术,不会产生副产物,基本不改变聚合物的机械性能。超临界CO2兼具气体和液体的高扩散性和溶解性,同时CO2的极性较弱,能够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弱的聚合物中。通入的超临界CO2溶解在聚合物中,形成聚合物-气体均相体系,由于其增塑能力,能够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快速缷压发泡或升温油浴发泡形式,制备出泡孔形貌优良、分布均匀的聚合物多孔材料。
但是,目前的超临界CO2发泡法存在着CO2饱和时间过长的问题,使得大部分研究仅限于薄膜发泡,在片材发泡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于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发泡的研究较少,大大限制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此外,采用传统的超临界CO2发泡法制备得到的聚合物发泡材料孔径单一,当其作为多孔自润滑聚合物应用于摩擦润滑领域中时,只能在一个转速下实现润滑油的循环供给回吸,一旦改变离心力则无法实现连续式供油,润滑油膜不能连续稳定,导致摩擦磨损增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于多种聚合物,且不仅适用于薄膜发泡,也适用于片材聚合物发泡,所得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具有多级孔,应用于摩擦润滑领域中时,其含油率和含油保持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高分子聚合物粉末冷压后烧结,得到多孔聚合物;
将所述多孔聚合物进行超临界CO2发泡,得到高分子聚合物发泡材料。
优选的,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苯硫醚、聚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或聚醚酰亚胺。
优选的,所述冷压的时间为30~60min,压力为高分子聚合物粉末的成型压力。
优选的,所述烧结的温度为高分子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20~100℃,时间为1.5~3h。
优选的,将所述多孔聚合物进行超临界CO2发泡前,还包括将所述多孔聚合物进行切片,所述切片的厚度为1mm~1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3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