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位移式智能浮床、生态浮岛、系统及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4728.2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2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宋金;樊亮;任喜龙;田伟;胡月楠;吕红波;任东红;赵文婧;许伟;张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22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位移 智能 生态 系统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位移式智能浮床、生态浮岛、系统及工作方法,属于浮床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圆台空心结构的浮床本体,在所述浮床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太阳能充电装置,在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的顶端设有指示灯;与所述浮床本体下表面连接的平衡连接板;所述平衡连接板的四周设置有锁孔;安装于平衡连接板下表面的动力组件;设置于浮床本体内腔的PLC模块、用于浮床定位的GPS模块;pH值监测单元;其中: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子分别与PLC模块、指示灯、动力组件、GPS模块和pH值监测单元的电源端子电连接。本申请通过控制动力组件使得浮岛抵消水流与风浪造成的位移,解决非外力固定的浮岛极易发生位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浮床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位移式智能浮床、生态浮岛、系统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河湖治理往往会改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导致河流水质变差、生态功能退化。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生态浮岛技术以其充分利用水域面积、载体材料来源广、浮床易于制作和搬运、净水效率高、不受水位限制且不会造成河道淤积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青睐。
但是实践发现:生态浮岛技术在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锚固条件受岸坡和岸底基质限制,使用范围受限;单体面积较小,抗风雨效果不佳,自稳定效果较差;机械化操作水平底,管理养护成本大等,这些因素限制了生态浮岛对较大河湖的生态治理与景观营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抗位移式智能浮床、生态浮岛、系统及工作方法,不但可以精确的抵消水流和风浪造成的浮床位移,从而自动保持浮床本身或以浮床为中心的生态浮岛在水中的相对位置,而且能够通过上位机远程调整浮床或生态浮岛在水中的位置,同时远程监测所在点位pH值变化情况以及浮床电池电量,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抗位移式智能浮床,包括:
圆台空心结构的浮床本体,在所述浮床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太阳能充电装置,在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的顶端设有指示灯;
与所述浮床本体下表面连接的平衡连接板;所述平衡连接板的四周设置有锁孔;
安装于平衡连接板下方的动力组件;
设置于浮床本体内腔的PLC模块、用于浮床定位的GPS模块;
pH值监测单元;其中:
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子分别与PLC模块、指示灯、动力组件、GPS模块和pH值监测单元的电源端子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包括:多块光伏组件、位于浮床本体内部的电能控制模块与蓄电池,所述光伏组件依次通过汇流条、电能控制模块与蓄电池的充电端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平衡连接板下表面的半球体;在所述半球体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四组桨叶;每组桨叶连接一台直流电机;在所述半球体的内部设置有驱动电路模块;所述太阳能充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子驱动电路模块供电端子连接;所述PLC模块通过驱动电路模块与直流电机的控制端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衡连接板为方形;所述锁孔位于平衡连接板的四个顶点和四条边缘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pH值监测单元包括pH值监测传感器。
本申请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抗位移型生态浮岛,包括上述的抗位移式智能浮床;所述平衡连接板通过锁孔与植物浮床单元连接。
本申请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抗位移式浮床系统,包括上述的抗位移式智能浮床;在所述浮床本体上设有与PLC模块通信用的无线通讯模块,上位机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PLC模块进行数据交互。
本申请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抗位移式智能浮床的工作方法,基于上述的抗位移式智能浮床实现;至少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47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近红外激光点火含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手持式温控点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