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5020.9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8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保春;张蛟鹏;余洋;莫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G06F16/955;G06F16/95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区 数据 访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方法,该方法包括:多个业务区块链将区块数据上传到中继区块链;中继区块链设置多个存储模块,分别对各个业务区块链发送来的区块数据进行加密,并存储至对应的存储模块;有跨链数据访问需求的业务区块链向中继区块链发送数据访问请求,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对目标业务区块链执行操作的URL,URL包括目标业务区块链在多链系统中的访问路径信息;中继区块链接收到数据访问请求,根据URL找到业务区块链对应的存储模块,并将对应的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解密后,发送到有跨链数据访问需求的业务区块链。本发明通过集中各业务区块链数据,提高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效率,同时保证数据存储安全,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方法。
背景技术
区块链是由密码学、网络、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结合的一种技术,其本身的去中心化、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可以原生地解决传统中心化访问的问题,同时在区块链与数据共享技术相结合也可以为数据共享提供底层数据构建能力。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新链的不断诞生,对于链与链之间数据交互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区块链是相对封闭的系统,不同的区块链协议无法兼容,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因此,加强区块链之间的跨链数据访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方法,通过集中各业务区块链数据,提高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效率,同时保证数据存储安全,提高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跨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方法,应用于由多个业务区块链以及一个中继区块链构成的多链系统,中继区块链分别与多个业务区块链连接,包括以下步骤:
S1,多个业务区块链将区块数据上传到中继区块链;
S2,中继区块链设置多个存储模块,分别对各个业务区块链发送来的区块数据进行加密,并存储至对应的存储模块;
S3,有跨链数据访问需求的业务区块链向所述中继区块链发送数据访问请求,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对目标业务区块链执行操作的URL,所述URL包括所述目标业务区块链在所述多链系统中的访问路径信息;
S4,中继区块链接收到数据访问请求,根据所述URL找到所述业务区块链对应的存储模块,并将对应的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解密后,发送到有跨链数据访问需求的业务区块链。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S5,中继区块链设置有见证模块,所述见证模块根据智能合约对跨链数据访问事件进行记录,并向目标业务区块链进行广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区块数据包括各业务区块链中区块节点的标识信息、身份验证信息及地址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URL包括域字段,所述域字段用于记录所述目标业务区块链的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还包括,中继区块链接收到数据访问请求后,首先对数据访问请求进行合法性验证,若通过合法性验证,再根据所述URL找到所述业务区块链对应的存储模块,并将对应的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解密后,发送到有跨链数据访问需求的业务区块链。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将对应的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解密,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在对应的存储模块中获取加密标识,并根据加密标识在解密数据库中查询获取解密序列号,根据解密序列号对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解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永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50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纤维板传输翻转装置
- 下一篇:具有滤波特性的磁电偶极子天线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