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48760.8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1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朱业腾;张生凤;王玉斐;赵鑫;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1Q2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岑丹 |
地址: | 225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二维 可重构 数字 波束 形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将原本在空间中一维排布的波束拓展为二维排布,并可以对波束指向进行实时重构,从而实现对单脉冲信号到达角的实时精确测量。将相控阵面按需求分为多个分阵分别进行波束合成,并对波束指向进行合理的设置,从而实现方位、俯仰两个维度均有多个波束覆盖,从而方便的实现对单脉冲信号到达角的实时精确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具体为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是在模拟波束形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入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后建立起来的一门雷达、电子战领域新技术。对于天线单元在空间位置不同带来的电磁波传播路程差而导致的通道间相位差,传统的模拟波束形成过程是在中频载波或射频载波上对各阵元信号进行移相和模拟合成,而数字波束形成是把阵列天线输出的信号进行AD采样数字化,再使用数字波束形成器进行复加权以补偿通道间相位差,实现信号同相叠加,从而实现特定方向上的最大能量接收,获得超分辨率和低副瓣的性能。
随着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在电子侦察领域应用的深入,传统的波束一维排布,结合阵面电扫进行空域覆盖的方法,逐渐暴露出了以下问题:由于一维排布在俯仰维度只有一层波束,无法准确测出信号俯仰到达角。只能根据一段时间内的统计结果对目标俯仰角进行估计。无法对单个脉冲信号实时、准确地测出其俯仰到达角,该问题成为制约系统测向精度提高的一大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构建由M个阵元组成的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所述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在方位上由N个子阵组成,每个子阵的信号由俯仰上的L个阵元经过模拟合成得到;
步骤2:根据设备控制单元发来的控制命令,将二维平面相控阵分为J个1/J阵,分别进行波束合成及波位排布,每个1/J阵由N/J个子阵组成,N为J的倍数;
步骤3:根据合成的数字波束数据完成信号检测及测向。
优选地,子阵的俯仰指向通过各阵元TR组件内部的移相器进行控制。
优选地,将每个1/J阵的俯仰指向分别控制为不同的角度,数字波束合成单元接收各个子阵的信号,形成K个数字波束,并将K个数字波束分为J组,每组由K/J个波束组成,K为J的倍数,J组数字波束的方位指向角相同每组数字波束的合成加权系数矩阵维度均为
优选地,所述数字波束合成单元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混合处理架构,其中数字信号处理器根据控制命令,计算波束合成加权系数,计算完成后将权值系数通过高速串行接口写入到各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内部存储器中,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使用权系数来完成波束形成工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本发明将将阵面分为J个1/J阵,分别进行波束形成,在现有硬件架构下实现了对单个脉冲信号到达角的实时精确测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运用实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半阵模式下的数字波束排布图。
图3是1/4阵模式下的数字波束排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宽带二维可重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将原本在空间中一维排布的波束拓展为二维排布,并可以对波束指向进行实时重构,从而实现对单脉冲信号到达角的实时精确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8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