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0301.3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3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郑鹏飞;林新峰;王丹青;戴鹏程;童凯律;陶娟;陆训;杜庆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7 | 分类号: | B60R16/037;B60R1/072;B60N2/02;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玉霞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舒适 调节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用户的人体数据;根据人体数据匹配车辆座舱的最佳座舱参数;在最佳座舱参数和当前座舱参数不一致时,根据最佳座舱参数控制车辆座舱执行调节动作的同时,控制每个后视镜选择,以达到最佳座舱参数对应的最佳后视角度。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需要用户手动调节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导致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与用户的人体数据无法实现最佳匹配,驾乘体验较低,智能化不高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驾驶车辆时,座舱和后视镜的位置将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若调节的位置与驾驶员不匹配,将会降低驾驶员的驾驶体验,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相关技术中,需要驾驶员手动调节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导致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与用户的人体数据无法实现最佳匹配,驾乘体验较低,智能化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需要用户手动调节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导致座舱参数和后视镜的角度与用户的人体数据无法实现最佳匹配,驾乘体验较低,智能化不高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当前用户的人体数据;根据所述人体数据匹配车辆座舱的最佳座舱参数;在所述最佳座舱参数和当前座舱参数不一致时,根据所述最佳座舱参数控制所述车辆座舱执行调节动作的同时,控制每个后视镜选择,以达到所述最佳座舱参数对应的最佳后视角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当前用户的人体数据,包括: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标识;根据所述身份识别标识从预设数据库中匹配所述人体数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当前用户的人体数据,包括:在根据所述身份识别标识未能从预设数据库中匹配所述人体数据时,根据所述当前用户输入的人体信息得到所述人体数据,或者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扫描数据或者人体图像计算得到所述人体数据;在所述预设数据库中,存储所述身份识别标识及对应的人体数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标识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身份识别标识是否拥有舒适度调节权限;若未拥有所述舒适度调节权限,则锁止所述车辆座舱和/或所述每个后视镜,或者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手动调节指令调节所述车辆座舱和/或所述每个后视镜的同时,发送调节信息至预设移动终端。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标识,包括:采集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眼球信息和/或声纹信息;根据所述人脸图像、所述指纹信息、所述眼球信息和/或所述声纹信息得到所述身份识别标识。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舒适度调节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用户的人体数据;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体数据匹配车辆座舱的最佳座舱参数;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最佳座舱参数和当前座舱参数不一致时,根据所述最佳座舱参数控制所述车辆座舱执行调节动作的同时,控制每个后视镜选择,以达到所述最佳座舱参数对应的最佳后视角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标识;根据所述身份识别标识从预设数据库中匹配所述人体数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根据所述身份识别标识未能从预设数据库中匹配所述人体数据时,根据所述当前用户输入的人体信息得到所述人体数据,或者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扫描数据或者人体图像计算得到所述人体数据;在所述预设数据库中,存储所述身份识别标识及对应的人体数据。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舒适度调节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03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