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原位控氮气化联产热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62419.8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6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光义;王芳;曾玺;王文燕;张建岭;崔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J3/60 | 分类号: | C10J3/60;C10J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边人洲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原位 氮气 联产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原位控氮气化联产热炭装置,基于双床解耦气化燃烧设计,通过换热板将气化燃烧区产生的热量用于热解区,实现了生物质解耦气化燃烧技术与原位控氮相结合,不仅可实现生物质同步高效、清洁地生产生物炭、生物质燃气热产品,并可利用该技术具有的过程易调控优势,调控产品的质与量,最终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灵活、高值化利用,还可以利用生物质热解后的大量挥发分对烟气中NOx进行还原,实现了在过程中对NOx原位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转化领域,涉及气化联产热炭和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原位控氮气化联产热炭装置。
背景技术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石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是未来全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生物质量大、分布范围广,且是一种碳中性的可再生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生物质资源品质差别大,且通常高含氮、高含水,由于缺乏规模灵活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在农业和林业加工行业,农作物秸秆和生物质加工下脚料在利用过程通常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且因资源的季节性等因素总体利用效率不高;在轻工行业,副产的各类生物质残渣基本都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甚至成为一种环境污染源。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和消耗加剧以及对环境保护越发重视,我国逐渐加大对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力度,但需要首先明确适合生物质资源秉性的利用途径,同时克服生物质转化利用中的低效、高污染排放等问题。
通过可调控气化(燃烧)的方式,将生物质同步转化为工业用或民用的生物碳、生物质燃气/热产品,既满足生物质加工行业对生物质废弃物快速清洁处理的要求,又能灵活规模地实现其资源/能源化。例如CN103725328A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双快速流化床气化方法与装置,先通过快速流化床气化炉A完成生物质的热解气化,再通过快速流化床燃烧炉B完成焦炭和可燃气的燃烧,实现了利用生物质自身成分完成生物质的气化,仅需要额外提供助燃剂纯氧,该方法为将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和焦炭与可燃气燃烧过程相互耦合。但因生物质废弃物,尤其轻工行业生物质废弃物,具有高含水、高含氮的特点,传统气化(燃烧)过程存在温度低、过程不稳定、转化效率低、粉尘排放量大以及燃烧烟气NOx排放严重超标等问题。其中,解决生物质资源高含水导致气化燃烧温度低、过程不稳定、转化效率低的途径主要是在前端单设干燥设备,对原料实施降水脱湿。但这通常导致工艺流程复杂、过程能耗大、系统能效低。
在燃料热转化过程中,控制高含氮原料排放高浓度NOx烟气的技术主要包括空气分级技术与燃料分级技术,其中空气分级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空气分级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燃料的燃烧过程分阶段来完成,将从主燃烧区供入炉膛的空气量减少到总燃烧空气量的70%~75%(相当于理论空气量的80%左右),使燃料在缺氧的富燃料条件下燃烧,此时第一级燃烧区内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因而降低了燃烧区内的燃烧速率和程度,不但延迟了燃烧过程,而且在还原性气氛中降低了NOx的生成速度,抑制了NOx的生成量,最后在主燃烧区上方送入二次风、三次风与主燃烧区产生的烟气混合,在空气系数大于1的条件下最终完成燃料的整个燃烧过程。燃料分级技术控制NOx排放的原理与空气分级技术类似,其利用燃料多级供应形成的富燃料、贫氧(供氧量一定、燃料过量供应)热转化环境抑制NOx的生成,最后再充分供氧完成燃料燃烬过程。
生物质原料通常含有高达60%~80%挥发分,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就有大量的固体燃料转化为挥发分物质,包括可冷凝生物质油和不冷凝气,后者包括CO、H2和CH4等具有还原能力的可燃气体。在气化条件(即部分供氧但未达到完全燃烧需氧量)下,挥发的生物质油形成大量自由基,并进一步裂解为小分子化合物,同时生成CO、H2和CH4等还原性可燃气体。小分子生物质油气具有显著的NOx还原能力,基于此,如果将生物质解耦气化燃烧技术与原位控氮相结合,无需后续脱硝过程,烟气中NOx浓度即可满足达标排放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24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磷丙泊酚钠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滚塑船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