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频带折叠背腔微穿孔吸声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1414.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8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潮;侯九霄;孟令晗;廖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K11/162 | 分类号: | G10K11/16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频 折叠 背腔微 穿孔 吸声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频带折叠背腔微穿孔吸声结构,解决了现有吸声结构存在的结构复杂、整体吸声频带有限等问题,技术方案包括由底板、设有微穿孔的盖板和侧板围成的吸声背腔,所述吸声背腔被多块纵向主隔板分隔成多个互不相通的吸声单元;每个吸声单元被多层上下交错布置的横向子隔板分隔成连续左右折叠的曲折空腔,所述盖板上的微穿孔位于所述曲折空腔的入口端。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更小、更薄,能方便的控制曲折空腔的深度,具超宽频带吸声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噪声控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宽频带折叠背腔微穿孔吸声结构。
背景技术
吸声结构是噪声控制技术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传统的吸声结构多为孔纤维材料,如玻璃棉,岩棉等,外加穿孔护面板。多孔纤维材料具有吸声性能好的优点,但存在耐候性差,吸声性能在受潮后失效,以及长期使用纤维产生飞扬,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常纤维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予以更换,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纤维也会危害人体。由于共振吸声结构在抗潮湿,卫生清洁,环境友好等方面比传统多孔纤维材料具有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具有取代传统纤维材料的趋势。新型共振吸声结构的机理、计算模型和开发应用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传统的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通常取决于背腔厚度和板厚,为提高低频段的吸声性能,需要增加背腔厚度或板厚。传统的共振吸声结构仅在共振频率附近的有较好的吸声性能,当偏离共振频率时其吸声性能会显著下降,吸声频带很窄,无法满足宽频吸声要求。专利文献CN109559728A公开了一种曲折空腔微穿孔板宽带吸声结构,侧壁2与底板1和盖板5紧密连接围成整体吸声背腔;隔板3置于吸声背腔内部,依次交替与底板1将整体背腔隔离成曲折空腔4;隔板3按一定间距依次排布于背腔内并与侧板2紧密连接,其间距和数量可调,相邻隔板的间距应相同或相近;隔板3和盖板5留有间隙,间隙高度可与隔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或相近;盖板5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不同尺寸的微穿孔6。该方案中,一方面该曲折空腔为上下折叠式空腔,这种折叠方式仅适用于布置了一个吸声单元,若布置多个吸声单元,则在开孔率一定、体积一定的前提下,空腔的折叠层数会受到严重限制,使得整体吸声频带有限,无法实现在超宽频带上的吸声效果。
专利文献CN 112185331 A公开了一种的多孔混合通道超宽带吸声结构,包括盖板、侧壁和底板,盖板上设有多个过孔,盖板、侧壁和底板连接形成吸声背腔,在吸声背腔中设有横隔板和纵隔板,横隔板和纵隔板相交设置用以将吸声背腔分隔成多个子空腔,在子空腔中设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均设置在横隔板上,且第一分隔板与底板设有间隙,第二分隔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分隔板和纵隔板连接用以将子空腔分隔成盘绕通道和直通道。该结构简单,通过多个盘绕通道和直通道并联在一起,实现了低频超宽带吸声。该方案采用了多个子空腔构成多个吸声单元,但每个子空腔实际也是一种上下折叠式空腔。该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结合其说明书和附图中可以看出,每个折曲FP通道的深度相同,通过置于每个折曲FP通道末端的气密活塞的上下移动来单独控制各折曲FP通道的等效吸声长度,进而实现对每个曲折FP通道共振频率的控制。这种控制方法需要在配合多个活塞及控制机构,导致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且操作复杂的问题;(2)基于活塞只能完成直线运行,该方案气密活塞仅能在最后一个直线通道中上下移动,这就使得各折曲FP通道的等道吸声长度区别不会太大,从而限制了在宽频带范围内,尤其是低频范围的吸声效果。(3)从图中可以看到,盖板位于曲折FP通道的一侧,从曲折FP通道入口至出口的不同长度段对应了多个盖板上的吸声孔,这就会存在声波在传递过程当中存在干涉的问题,从而影响整体的吸声效果。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希望获得一种结构简单、体积更小、更薄,能方便的控制曲折空腔的深度,具超宽频带吸声效果的背腔微穿孔吸声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极为简单、体积更小更薄、可灵活控制曲折空腔的深度、减小微穿孔板厚度、使得吸声效果叠加,提升低频吸声性显著拓宽整体吸声频带,实现在宽频带上达到吸声效果的宽频带折叠背腔微穿孔吸声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14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