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载保护机构及具有其的减速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4897.0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1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谌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脉冲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3/20 | 分类号: | F16D43/20;F16H55/17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熊思远 |
地址: | 523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载 保护 机构 具有 减速 电机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及具有其的减速电机,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传动部件、平垫片、碟形垫片和旋转轴;传动部件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为圆形通孔;平垫片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为非圆形;碟形垫片设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为圆形通孔;旋转轴包括扩径部、卡合部和传动部,传动部设压紧部;平垫片套接于卡合部,卡合部、传动部件套接于传动部,传动部的形状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匹配,平垫片被挤压安装在扩径部和传动部件之间,碟形垫片的周边部与传动部件远离平垫片的一侧抵接,碟形垫片中部抵接并被压紧在压紧部上。本申请能够在实现过载保护的同时减轻运行时的噪音,并且还能够提高带有该过载保护机构的产品的良品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过载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摩擦力的过载保护机构及具有其的减速电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其包括有旋转轴、齿轮和两个压紧垫片,其中旋转轴用于输出动力,两个压紧垫片和齿轮都设置在旋转轴上,并且两个压紧垫片分别位于齿轮的轴向两侧,其中旋转轴设置扩径部与第一个压紧垫片抵接,设置变形部与第二个压紧垫片抵接并使之变形,以将齿轮压紧在两个压紧垫片之间的位置上,为使得两个压紧垫片跟随旋转轴一起转动,两个压紧垫片的中心均设置有非圆形的卡合孔,例如边缘由相对设置的两条圆弧和相对设置的两条线段构成的双D形孔等,旋转轴穿过两个压紧垫片和齿轮的部分设置成横截面与卡合孔匹配的卡合形状,齿轮中心设置圆孔,而旋转轴穿过两个压紧垫片和齿轮的部分具有与圆孔内壁匹配贴合的圆柱面,进而使得齿轮可以相对旋转轴自由转动;这一过载保护机构,旋转轴的输出力矩由齿轮施加给压紧垫片的摩擦力矩提供,当旋转轴承载的负载过大,且超过齿轮能够施加给压紧垫片的最大摩擦力矩时,齿轮将能够相对旋转轴转动而实现过载保护,进而避免因负载过大而导致齿轮断齿或者导致电机的线圈部分烧坏。这一过载保护机构虽然能够实现过载保护,但是由于齿轮是通过圆孔和旋转轴上截面非圆形的部分配合的,因此齿轮内侧与旋转轴之间将存在空腔,而旋转轴在工作过程中将可能承受垂直于轴向的侧向力,随着旋转轴的转动,空腔的位置也随之周期性变化,这将使得旋转轴与齿轮之间的接触力也随着周期性改变,进而使得旋转轴和齿轮在转动过程产生较高的振动噪音;并且,由于旋转轴连接压紧垫片的部位是与卡合孔匹配的卡合形状,而且变形部处于该部位并通过挤压变形得到,因此变形部将仅能够成形于该部位两侧的弧形圆柱面上,变形部不能够在卡合孔的整圈上对第二个压紧垫片进行抵接固定,而第二个压紧垫片的中部在与变形部挤压的位置将产生较大的变形,中部其他位置的变形相对较小,也即第二个压紧垫片在其周向的位置变形不均匀,而整个过载保护机构的最大驱动力矩与第二个压紧垫片的变形量高度相关,第二个压紧垫片变形不均匀将导致实际最大驱动力矩存在波动,并与设计最大驱动力矩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导致带有这一过载保护机构的电机等产品存在较高的不良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其能够在实现过载保护的同时减轻运行时的噪音,并且还能够提高带有该过载保护机构的产品的良品率。
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减速电机,其具有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过载保护机构。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传动部件、平垫片、碟形垫片和旋转轴;传动部件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为圆形通孔;平垫片中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为非圆形的止转孔;碟形垫片中部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为圆形通孔;旋转轴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扩径部、卡合部和传动部,传动部上设置有环形的压紧部;其中,平垫片通过第二通孔套接于卡合部,且卡合部与第二通孔的形状相匹配,传动部件通过第一通孔、碟形垫片通过第三通孔分别套接于传动部,传动部的形状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匹配,平垫片被挤压安装在扩径部和传动部件之间,碟形垫片的周边部与传动部件远离平垫片的一侧抵接,碟形垫片中部抵接并被压紧在压紧部上。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过载保护机构,至少有如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脉冲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未经脉冲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48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