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线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4973.8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4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艾姆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10 | 分类号: | C09K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张松云 |
地址: | 201700 上海市青浦区北***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冷却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线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步骤包括:称量冷却液基质80‑120份,表面活性剂0.1~2份,两者混合均匀,使表面活性剂在冷却液基质中分布均匀;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导热粉体0.1~1份,使得导热粉体的纳米粒子可以均匀分散在冷却液基质和表面活性剂中,形成稳定混合悬浮液;将混合悬浮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其中导电离子,得到电导为1.0~2.0μs/cm,导热系数为0.5~0.7W/m.K的冷却液。本发明的冷却液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降低充电线中导线铜的用量,在大电流下依然可以满足大电流充电的冷却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充电线缆领域的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带给人民舒适的驾驶体验,电动化风暴犹如一场革命快速席卷人们的出行方式,但是当前电动车全面替代燃油车的一大瓶颈就是充电速度过慢,随着电池包的不断增大,人们对于快充的需求不断加大,快速充电的发展是迫在眉睫,在充电桩,电芯等不断进化的同时,可以快充的充电线也成为了迫切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当前充电桩中常用的充电线最高可以提供250A的电流,如果考虑到放热等要求,大电流的充电需要更粗的铜/铝线,尤其随着大功率快充的需要,充电线载流要达到250A~800A的要求,需要更粗的铜/铝线,更加粗的充电线缆不但价格昂贵,操作起来也很笨重。这时,在不增加或减少线缆横截面的前提下,解决大电流的充放电成为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液冷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冷却液是大电流充电线极为重要的传热介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需要以冷却液为导热载体来进行传导、分配、储存和释放。冷却液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充电系统及其冷却系统的运转性能和使用寿命。冷却液除了能够进行换热外,还必须具有抗冻抗沸、防蚀防垢等性能保证。水作为最常用的冷却介质现有的冷却液主要有几大类型,一类是去离子纯净水,这类仅能作为冰点以上的环境条件,尽应用于实验室的内部测试,很难作为冷却液商业使用,另外一类就是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混合而成的防冻防腐冷却液,可以适用于各种低温条件的应用,这类都是通过各种混合醇类有机液与去离子水达到防冻冷却要求,但是乙二醇带来的环保问题也日益显著,乙二醇一旦被人摄入体内,会破坏肾脏中肾小球之间的肾小管,严重会导致肾衰竭,长期接触会导致眩晕,嗜睡和眼球震颤等症状,因此寻找冷却效果好,无毒,低成本的冷却液进行有效的热管理,强化传热,减少热损失并提高能量利用率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冷却介质的传热能力已成为新一代高效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要进一步研制体积小、重量轻、换热强的高效充电设备,满足高负荷传热要求,有必要从介质本身入手,研制热导率高、传热性能好的高效新型传热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线冷却液及其制备方法,冷却液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降低充电线中导线铜的用量,在大电流下依然可以满足大电流充电的冷却使用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充电线冷却液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冷却液基质80-120份,表面活性剂0.1~2份,两者混合均匀,使表面活性剂在冷却液基质中分布均匀;
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导热粉体,导热粉体0.1~1份,使得纳米粒子可以均匀分散在冷却基质和表面活性剂中,形成稳定混合悬浮液;
将混合悬浮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其中导电离子,得到电导为1.0~2.0μs/cm,导热系数为0.5~0.7W/m.K的冷却液。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充电线冷却液,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冷却液基质80-120份,导热粉体0.1~1份,表面活性剂0.1~2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艾姆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艾姆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49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