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预见性热管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4984.6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0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胜;陈玉俊;赵庆福;谢文;杨进;张伟;李婉笛;蔡婷;王康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4 | 分类号: | B60L58/24;B60L58/26;B60L58/27;B60L58/12 |
代理公司: | 湖北竟弘律师事务所 42230 | 代理人: | 张雯俐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预见性 管理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预见性热管理方法及系统,属于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包括采集电机参与度信息和温度影响信息,对电机参与度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充放电倍率,根据充放电倍率查找预设的充放电倍率‑电池温度区间表得到初步温度区间,根据温度影响信息从初步温度区间中选择初步温度,对温度影响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温度影响系数,利用温度影响系数对初步温度进行修正得到电池目标温度,基于电池目标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本申请能够设计合理的电池目标温度,能够使动力电池温度调节能够满足当前和下一阶段驾驶用电需求,提高温度调节效率和精度,保证电池高压安全,降低温度调节所需能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预见性热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相比,其能源消耗更加环保,而且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也很小,现在已经变成市场上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混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一些新能源技术进行重点攻克,目前在动力电池和控制器以及充电桩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掌握了很多的关键技术。混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动力电池息息相关,而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与其温度有很大的关联,所以要设计合理的热管理系统,这对提高整车动力性以及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池热管理是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之一,主要是为了让电池组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工作,从而来维持电池组最佳的工作状态。电池热管理主要包括冷却、加热以及温度均衡等功能。冷却和加热功能,主要针对外部环境温度对电池可能造成的影响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温度均衡则是用来减小电池组内部的温度差异,防止某一部分电池过热造成的快速衰减。
混动汽车在整个行使过程中,电池会出现频繁的充、放电大功率使用,产生的热量较多,会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若电池热管理控制不合理将会将导致电池组局部温度过高,降低电池充、放电循环效率,严重时会发生热失控,威胁人身安全。不同温度范围内,电池充放电倍率不同。设计合理的热管理控制策略,保证动力电池工作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区间才能充分发挥动力电池的最佳性能,延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提高整车动力性与经济性。
现有技术方案一是将电池温度维持在充放电倍率最高区间。由于电池在不同温度区间,充放倍率不同,将电池温度维持在充放倍率最高区域能实现电池快速响应和工作安全。但是,将电池温度维持在充放倍率最高区域时,对于混动汽车而言,电池在很多工况下并不需要大电流,此时电池并不需要高充放倍率工作,即电池温度不需要维持在此区间,会造成热管理能耗浪费。
现有技术方案二是将电池温度维持在过热和过冷温度范围以内。根据电池实时温度,控制电池不出现温度超限。电池温度维持在过热和过冷温度范围以内。这种情况下,若下一时刻电池有大电流需求时,电池温度无法及时响应来满足高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此时会限制电池的充放倍率,甚至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预见性热管理方法及系统,能够提高温度调节效率,降低温度调节所需能耗。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预见性热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S1、采集电机参与度信息和温度影响信息并输出;
步骤S2、对电机参与度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充放电倍率,根据充放电倍率查找预设的充放电倍率-电池温度区间表得到初步温度区间;
步骤S3、根据温度影响信息从初步温度区间中选择初步温度,对温度影响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温度影响系数,利用温度影响系数对初步温度进行修正得到电池目标温度;
步骤S4、基于电池目标温度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调节;
电机参与度信息包括道路信息、坡道信息、路况信息、以及驾驶员操作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49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