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及其在线签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5375.2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9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乔平;李牧;丘向勇;张怀力;陈筱琳;彭盼;张丽媛;李浩然;徐凯;刘蕾;叶文卓;徐智勇;金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江汉油田三瑞科技潜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8 | 分类号: | G06F30/18;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王典彪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气井 管柱 设计 方法 及其 在线 系统 | ||
1.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需要采用设计系统,设计系统包括基础数据模块、管柱规格优选模块、管柱结构设计模块和管柱下深设计模块,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基础数据模块储存气井的基础数据;
S2、管柱规格优选模块基础数据,并根据基础数据运用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计算不同规格采气管柱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协调产量,并根据协调产量与临界携液气量确定最优管柱规格;
S3、管柱结构设计模块提取基础数据并根据基础数据自动判断出最优管柱结构;
S4、管柱下深设计模块提取基基础数据并根据基础数据自动判定气井水平段井型,并根据井型类型确定管柱下深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数据包括钻井数据、井身结构数据、测压数据、试气数据和生产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规格优选模块能够应用页岩气井产能计算模型、水平井井筒两相流计算模型和临界携液气量计算模型,并能够根据基础数据采用节点分析方法,编制节点分析程序,计算不同规格采气管柱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协调产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规格优选模块中若协调产量大于临界携液气量,则管柱规格满足携液条件,此时的管柱规格为最优管柱规格;若协调产量小于临界携液气量,则此时该管柱规格对应的地层压力作为该规格管柱的停喷地层压力,对比不同管柱规格下的停喷地层压力,优选停喷地层压力最小的管柱规格作为最优管柱规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结构设计模块提取的基础数据包括井深数据和出砂历史数据;若该井井深小于3000m且无出砂历史,则最优管柱结构采用“双破裂盘+筛管+导锥”的管柱结构;若该井井深小于3000m且有出砂历史,则最优管柱结构采用“双破裂盘+喇叭口带十字叉”的管柱结构;若该井井深大于3000m,则最优管柱采用带多级气举阀的管柱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气举阀的管柱结构根据流压静压数据或液面测试数据再结合井口压缩机气举设备条件确定多级气举阀的级数与下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下深设计模块中若气井水平段为上翘型或水平型,则设计管柱下深为井斜65-75°;若水平段为下倾型且A靶点在射孔段以浅,则设计管柱下深为A靶点;若水平段为下倾型且A靶点在射孔段以深,则设计管柱下深在A靶点射孔段以浅15-2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计系统还包括设计输出模块,设计输出模块与基础数据模块、管柱规格优选模块、管柱结构设计模块和管柱下深设计模块均形成连接,设计输出模块包含格式化模板;设计输出模块根据基础数据模块、管柱规格优选模块、管柱结构设计模块和管柱下深设计模块的数据成果结合格式化模板自动生成采气管柱设计报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采气管柱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输出模块采用占位符技术实现采气管柱设计结果与格式化模版的自动标准化占位应用。
10.一种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设计系统的在线签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审批系统,采气管柱设计报告在设计系统生成后,采用审批系统开展针对采气管柱设计报告的审批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江汉油田三瑞科技潜江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江汉油田三瑞科技潜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53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