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9758.7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2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黄文健;辛永智;蔡笃思;杨文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G8/22 | 分类号: | B63G8/22;B63G8/14;B63C11/5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5720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海 蓄能 浮力 调节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所述蓄能器(1)的出油口经所述控制阀箱(5)内部油路分为两路,其中一路油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阀(6)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阀(6)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一端,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外油囊(2);另一路油路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阀(10)的一端,所述第三开关阀(1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调速阀(11)的出口端,所述调速阀(11)的入口端与所述外油囊(2)连接,上述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利用蓄能器(1)事先蓄积与工作水深压力相当的气体,使得系统在由蓄能器(1)向外油囊(2)注油时,由于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进出口压差很小,从而显著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深海基站式作业平台是基于深海着陆器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类新型水下作业装备,既具备深海着陆器长时间、定点作业的能力,还可以携带ROV或AUV进行协同作业,同时可在海底运动,实现作业位点的转移,能够满足更多元化的深海探测任务,是对当前水下作业装备体系的重要补充。
深海基站式作业平台在海底定点作业时,需具备较大的负浮力以抵抗海流等外界的扰动,从而保持一个固定的位置和姿态。当开始转移作业位点时,首先要从坐底状态切换至悬浮状态,一种方法是通过推进器提供向上的动力,该方法简单直接、容易控制,但能耗较大,且随时间不断累加;另一种是采用浮力调节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每移动一个位点只需进行一次浮力调节,而与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无关,因此是一种更常用的技术方案。对于常规的浮力调节系统,无论是质量式或容积式调节,系统工作压力即为深海环境压力,作业深度越大消耗的能源则越多。由于深海基站式作业平台浮力调节范围大、调节次数多,降低浮力调节系统的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项技术对于其他作业装备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为解决常规浮力调节系统在深海环境中工作能耗大的问题的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海蓄能式浮力调节装置,包括:蓄能器(1)、外油囊(2)、双向齿轮泵(3)、直流电机(4)、控制阀箱(5)、第一开关阀(6)、第二开关阀(7)、溢流阀(9)、第三开关阀(10)及调速阀(11),所述双向齿轮泵(3)与所述直流电机(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阀(6)、所述第二开关阀(7)、所述压力传感器(8)、所述溢流阀(9)、所述第三开关阀(10)及所述调速阀(11)均安装在所述控制阀箱(5)的内部;其中:
所述蓄能器(1)的出油口经所述控制阀箱(5)内部油路分为两路,其中一路油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阀(6)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阀(6)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一端,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外油囊(2);另一路油路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阀(10)的一端,所述第三开关阀(1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调速阀(11)的出口端,所述调速阀(11)的入口端与所述外油囊(2)连接;
所述双向齿轮泵(3)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阀(7)的两个端口及所述溢流阀(9)的两个端口连接,以构成卸荷启动回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器(1)若干个并联设置的皮囊式单元组成,任意一皮囊式单元采用碳纤维缠绕式壳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皮囊式单元对应设置的手动截止阀(13)及所述转接阀块(12),任意一所述皮囊式单元的出油口经对应的所述手动截止阀(13)后连接所述转接阀块(12)的一端,所述转接阀块(12)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阀箱(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油囊(2)为可沿直线伸缩的波纹管式皮囊装置,所述皮囊装置暴露于海水中,内充液压油,并采用弹簧预紧,使内部油压始终略大于环境海水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97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