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指纹进行烃源判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1072.1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2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罗楚平;孟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索油能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洪煜淼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指纹 进行 判定 方法 | ||
1.一种利用微生物指纹进行烃源判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微生物菌群相似性来判别烃源的步骤;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S01,地质模型采样;
S02,目标勘探区采样;
S03,样品保存和检测;
S04,数据处理;
S05,微生物种群同源性分析;
S05中,包括以下步骤:
S51,微生物指纹特征的识别;
S52,微生物种群相似性对比;
S53,微生物种群同源性判定;
S51中,包括以下步骤:
S511,取S04步骤得到的微生物种群数据以统计表形式进行分类整理,分类级别为属和种;所述统计表列系列为上述分类级别的微生物名称,行系列为地质模型组和目标勘探区组的该级别微生物的相对含量;
S512,各级别统计表按地质模型组进行降序排列,筛选大于1%的所有数据组成新的数据表;
S513,将上述新的数据表中由微生物名称和相对含量组成的特征定义为该模型下的微生物指纹;
S52中,包括以下步骤:
S521,将S51得到的统计表中的数据按照非加权组平均法算法构建树状结构图,每一组样品在树状图上占据一条分枝;
S522,从左往后在树状图两条垂直线段之间做矩形,矩形数量为n,n+1为该树状图最大可分簇数量;
S523,将最大宽度矩形所切割出的分枝的数量,代表各分簇之间最大的距离,定义为该树状图最佳的分簇数量;
S524,簇与簇之间差异值以两簇间矩形宽度对应标尺上数值之差转换成的百分数表示,其中,所述两簇间矩形宽度中,水平方向为宽;
S53中,包括以下步骤:
S531,当标尺总长度≤0.20时,所选择的样品组之间的微生物种群整体差异性小于20%,定义为所有样品组同源性高;
S532,当0.20﹤标尺总长度﹤0.50时,所选择的样品组之间的微生物种群整体差异性大于20%且小于50%,此时样品组之间差异性算法定义如下:
所述差异值D为所述矩形的在标尺上的对应的数值与标尺总长度的比值;
a.当D≥40%时,以该矩形分簇的枝上所对应的样品组同源性低;
b.当10%D40%时,则样品组同源性较高;
c.当D≤10%时,则样品组同源性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1中,结合已有的地质和勘探认识,选择研究区内烃源岩分布区,或研究区内已有的钻井作为地质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1中,每一地质模型以均匀网格形式设计点位,采样点间隔50m-200m,采集表层30cm-100cm深度土壤样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2中,每一目标勘探区以均匀网格形式设计点位,采样点间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00m-1000m,从地表采集表层30cm-100cm深度土壤样品,深度与地质模型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3中,包括以下步骤:
S31,样品-20℃冷冻或加入DNA保护液常温保存,提取DNA;
S32,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选择不同烃组分相关代谢基因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4中,包括以下步骤:
S41,高通量测序结果以OTU注释结果为基础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S42,同组样品之间进行相似性比对,同组内有效样品测序结果取算数平均值作为后续数据对比的原始值;有效样品是指经R值计算,可信度P值小于0.05的样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04中,S42同组样品之间进行相似性比对,每组剩余有效样品不少于5个,不足时补充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索油能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英索油能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107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