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1208.9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18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余胜;赖川;符东;魏伟;周绿山;邓远方;吕沈江;王柱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主分类号: | C03C25/47 | 分类号: | C03C25/47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杨洪婷 |
地址: | 635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织物 玄武岩 纤维 浸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成膜剂6-10%,润滑剂1.0-2.5%,抗静电剂0.2-1%,硅烷偶联剂0.2-1.5%,
双层微胶囊颗粒30-50%,余量为水;
所述成膜剂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水性聚氨酯5-10%、水性环氧树脂5-10%、三氟化硼乙醚0.5-2%、PEG-400 10-20%,余量为水;
所述双层微胶囊颗粒,由外到内依次包括环糊精、固化剂、有机硅树脂和甲基纤维素混合物,以及环氧树脂;
双层微胶囊颗粒中,最外层壁材为环糊精,第二层壁材为有机硅树脂和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微胶囊结构破裂时,内层的固化剂和环氧树脂流出,环氧树脂在固化剂的作用下,在纤维表面固化成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微胶囊颗粒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20-30%环糊精、10-20%固化剂、10-20%有机硅树脂、10-20%甲基纤维素和30-40%环氧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成膜剂6-8%,润滑剂1.5-2%,抗静电剂0.5-1%,硅烷偶联剂0.5-1%,
双层微胶囊颗粒30-40%,余量为水;
所述成膜剂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水性聚氨酯10%、水性环氧树脂10%、三氟化硼乙醚1%、PEG-400 15%,余量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微胶囊颗粒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环糊精30%、固化剂15%、有机硅树脂20%、甲基纤维素10%和环氧树脂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成膜剂6%,润滑剂1.5-2%,抗静电剂0.5-1%,硅烷偶联剂0.5-1%,
双层微胶囊颗粒30%,余量为水;
所述成膜剂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水性聚氨酯5%、水性环氧树脂10%、三氟化硼乙醚2%、PEG-400 20%,余量为水;
所述双层微胶囊颗粒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环糊精30%、固化剂15%、有机硅树脂10%、甲基纤维素20%和环氧树脂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微胶囊颗粒的粒径为100μm-2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聚乙二醇与脂肪酸季铵盐的混合物,其中,聚乙二醇与脂肪酸季铵盐的质量比为1:2。
8.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甲基纤维素溶解在80-90℃水中,并同时将有机硅树脂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并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
S2将环氧树脂、乳化剂、稀释剂混合,进行乳化反应和消泡处理;
S3将步骤S2制备的混合物滴加到步骤S1的混合物中,并同时进行乳化反应,滴加完成后,调节混合物的pH值,固化、干燥,得到初级微胶囊颗粒;
S4将分散剂与固化剂混合,制得固化剂悬浮液,随后将步骤S3制备的初级微胶囊颗粒加入到固化剂悬浮液中,固化、干燥,得到次级微胶囊颗粒;
S5将环糊精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在搅拌的同时加入步骤S4制备的次级微胶囊颗粒;
S6将成膜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和硅烷偶联剂按配比混合均匀,随后加入到步骤S5的体系中,在砂磨机中研磨,随后过滤得到所述浸润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固化温度为50-70℃,干燥温度为30-4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织物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固化温度均为30-40℃,干燥温度为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未经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120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