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船跨海整船顶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3553.6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8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汪家政;李川江;刘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3/00 | 分类号: | B63C3/00;B63C3/12;B63C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薛莉莉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海 整船顶升 方法 | ||
1.一种半船跨海整船顶升方法,包括船台(1)、浮船坞(2)、滑道(3)、通道(4)、圆管支撑(5)、船体(6)、第一肋位横梁(7)、第二肋位横梁(8)、横梁底支撑(9)、滑车(10)、垫滑板圆管支撑(11)、坞墩支撑(12)、左舷轴线车墩木组(13)、右舷轴线车墩木组(14)、船台轴线车墩木组(15)、坞墩(16)、卵石箱(17)、卵石箱墩木(18)、浮船坞轴线车组(19)和下水横梁(20),其特征是:所述船台(1)和浮船坞(2)上设有滑道(3),滑道(3)内设有通道(4),通道(4)内设有圆管支撑(5),圆管支撑(5)位于船体(6)艏部水平中心线的底端,船体(6)艏部安装有第一肋位横梁(7)和第二肋位横梁(8),第一肋位横梁(7)的底端安装有三个横梁底支撑(9),第二肋位横梁(8)的底端安装有四个横梁底支撑(9),第一肋位横梁(7)和第二肋位横梁(8)的两端安装有滑车(10),滑车(10)位于滑道(3)上,位于船体(6)中部的通道(4)内水平排列安装有三排垫滑板圆管支撑(11),所述位于船台(1)首部的滑道(3)外侧对称安装有坞墩支撑(12),左侧坞墩支撑(12)的左侧安装有左舷轴线车墩木组(13),右侧坞墩支撑(12)的右侧安装有右舷轴线车墩木组(14),左舷轴线车墩木组(13)和右舷轴线车墩木组(14)内均排列安装有多个船台轴线车墩木组(15),左舷轴线车墩木组(13)和右舷轴线车墩木组(14)的外侧分别对称安装有两个坞墩(16),每个坞墩(16)上安装有卵石箱(17),卵石箱(17)上安装有卵石箱墩木(18),位于浮船坞(2)尾端的通道(4)内布置有浮船坞轴线车组(19),浮船坞轴线车组(19)内排列有多个浮船坞轴线车(191),每个浮船坞轴线车(191)上安装有浮船坞轴线车墩木(192),所述船体(6)的艉部安装有多个下水横梁(20);使用方法:第一步,浮船坞顶船;第二步,再次移船准备;第三步,千斤顶安装,轴线车进车受力:所有千斤顶测试无问题后,安装到千斤顶安装基座上,根据剩余空间安装后续材料,直至最顶部塑料薄膜与船体(6)间隙小于10mm;浮船坞轴线车组(19)调试好后整体组队直接开至船体(6)艏部滑道(3)中间区域位置,顶升受力;船台轴线车组(15)调试好后,轴线车区域内左右舷侧同时以单次单列方式进行拆墩、进车,待车顶升受力后,再置换第二列船台轴线车(151)并受力;第四步,千斤顶、轴线车顶升:所有千斤顶整体顶升调试好、所有轴线车检查无问题后,采用控制顶升力的模式,准备整体顶升;船台轴线车(151)和浮船坞轴线车(191)开始按20%逐级发力顶升至计划承载力,无异样后所有千斤顶再按每步20%压力逐步增加至计划承载力,然后根据压力表交替顶升保证受力不超过设定值,直至船体(6)被全部顶离滑道(3),当滑车(10)顶部墩木高度30mm停止顶升,测量船底参照点高度并记录数据备用,一直保持此状态;待整体稳定后,调整浮船坞(2)纵倾状态,使得浮船坞(2)上所有浮船坞轴线车(191)在正常承力情况下的高度在1600mm±10mm范围内,然后在保持此纵倾的基础上,配合浮船坞轴线车(191)进行艏部顶升,确保浮船坞(2)保持±50mm内波动,浮船坞轴线车(191)始终保持承载1680吨压力随时调整高度;顶升过程中,及时敲紧所有边墩墩木,确保边墩有效保护作用;第五步,滑车抽出;第六步,滑道修复;第七步,安装滑车;第八步,第一次落墩:船台(1)上的滑车(10)上墩木打紧后,测量并分别记录船台(1)端部左右舷滑车(10)顶部与船体(6)净空间,此时所有千斤顶、轴线车整体顶平船体(6),承力保持稳定,船台(1)边墩和滑车(10)上墩木均已打紧,此时方可开始第一次落墩;从最低潮位开始,浮船坞(2)保持纵倾状态,浮船坞(2)随涨潮或排水逐步顶升,浮船坞轴线车(191)同时下降,同时适当调整浮船坞(2)的四只气囊压力,此时气囊最大能力承载;浮船坞(2)一直保持艏艉吃水差继续抬升不停,当浮船坞轴线车(191)的整车高度下降到1450mm时,调整所有千斤顶、轴线车承载力同步缓慢逐级降至正常承载力的50%,船体(6)部分重量分担至船台(1)的边墩、滑道滑车墩木及艏部气囊承载,再降低浮船坞轴线车(191)高度至最低,将浮船坞轴线车(191)顶部800mm高的浮船坞轴线车墩木(192)井架降低至400mm高度;浮船坞轴线车墩木(192)高度调整好后,浮船坞轴线车(191)再次逐级顶升至接触船体(6)并承载与其他轴线车力量相当,并在保证承载力的情况下,随着浮船坞(2)的抬升同步逐步降低自身高度;持续抬升浮船坞(2),浮船坞轴线车(191)同步下降,浮船坞(2)上的气囊随时调整受压状态,确保正常受力,直至浮船坞(2)上的滑车(10)顶部距船底板高度与船台(1)端部测量值一致时停止顶升,调整浮船坞(2)纵倾姿态,确保滑车(10)顶部各处距船底距离尽量一致,调整好后浮船坞(2)艉部高低差维持在±10mm范围内波动,纵向保持吃水差,浮船坞轴线车(191)保持承载力不变;连接浮船坞(2)上的滑车(10)与船台(1)上的滑车(10)并加固,敲紧浮船坞(2)滑道(3)上墩木,艏部下水横梁(20)下需通过千斤顶顶升至受力状态后敲紧墩木,确保此时正常受力;浮船坞(2)上滑车墩木均安装好后,浮船坞(2)整体再次抬升至滑道(3)齐平,同时浮船坞(2)上滑车(10)受力压紧;第九步,第二次落墩;第十步,移船;第十一步,移船到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未经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355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