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囊结构及含该结构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5838.3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43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程晓斌;孙红灵;王文彬;伍先俊;冀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G8/34 | 分类号: | B63G8/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徐淑东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囊 结构 水深 自适应 型气基消隔声 装置 | ||
1.一种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基消隔声装置包括高压气瓶(5)、第一截止阀(6)、第一压力变送器(7)、第一电磁阀(8)、调压阀(9)、第二电磁阀(10)、第一单向阀(11)、第二压力变送器(12)、气囊结构(13)、第三压力变送器(14)、第三电磁阀(15)、空压机(16)、第四压力变送器(17)、第二单向阀(18)和第二截止阀(19);
所述高压气瓶(5)上设有第一截止阀(6),第一截止阀(6)通过气体管路与第一压力变送器(7)和第一电磁阀(8)连接,第一电磁阀(8)通过气体管路与调压阀(9)连接,调压阀(9)通过气体管路与第二电磁阀(10)连接,第二电磁阀(10)通过气体管路与第一单向阀(11)连接,第一单向阀(11)与第二压力变送器(12)和气囊结构(13)连接,气囊结构(13)与第三压力变送器(14)和第三电磁阀(15)连接,第三电磁阀(15)通过气体管路与空压机(16)连接,空压机(16)与第四压力变送器(17)和第二单向阀(18)连接,第二单向阀(18)通过气体管路连接到第一电磁阀(8)和调压阀(9)之间的管路上,在第二单向阀(18)之后的管路上装有第二截止阀(19);
所述气囊结构包括气囊壳体(1)和容纳于气囊壳体(1)内的气囊(3),所述气囊壳体(1)朝向噪声源的一侧面上设置若干微穿孔(20),所述微穿孔(20)连通气囊壳体和气囊之间的空间;所述气囊壳体(1)背向噪声源的一侧设置充排气孔(21),所述充排气孔(21)连通气囊(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结构(13)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气囊结构呈环形包裹噪声源(4),噪声源(4)与气囊壳体(1)之间为环境液体,环境液体可经微穿孔与气囊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壳体(1)的内侧距噪声源(4)的距离为50~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穿孔(20)的孔径为0.5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壳体(1)朝向噪声源的一侧面上微穿孔的穿孔率为20%~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壁厚为1mm~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壳体(1)和气囊(3)之间的边角位置设置气囊边角缓冲条(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边角缓冲条(2)的制作材料为橡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深自适应型气基消隔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壳体(1)的制作材质为铝合金或钛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583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