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配线设备的自动配线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92433.2 | 申请日: | 202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5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初雯雯;韩建会;杨政;穆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瑞祺皓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H04Q1/14;G02B6/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设备 自动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配线设备的自动配线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网络配线设备中设置有自动跳纤装置,自动跳纤装置用于基于跳纤指令执行跳纤操作,自动配线方法包括:获取跳纤指令,基于跳纤指令生成相应的指令信息;基于指令信息得到需要进行跳纤操作的端口号和光纤号;基于端口号和光纤号进行跳纤操作的路径规划,生成至少一跳纤路径;基于至少一跳纤路径得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跳纤指令的时间;基于自动跳纤装置完成跳纤指令的时间选择最佳跳纤路径控制自动跳纤装置完成跳纤操作。通过获取跳纤指令,根据跳纤指令的信息完成自动跳纤功能,解决了网络配线中人工拆卸费力以及回装接触不良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配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络配线设备的自动配线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配线的接入越来越多,核心机房的接线设备越来越多,且光纤容量大、布置密集,在对网络配线进行修改或者安装的过程中,存在着拆卸费力、回装接触不良和容易损坏光纤等问题,因此亟待提出一种网络配线自动控制的方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拆卸费力、回装接触不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网络配线设备的自动配线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网络配线设备的自动配线方法,所述网络配线设备中设置有自动跳纤装置,所述自动跳纤装置用于基于跳纤指令执行跳纤操作,所述自动配线方法包括:获取跳纤指令,基于所述跳纤指令生成相应的指令信息;基于所述指令信息得到需要进行跳纤操作的端口号和光纤号;基于所述端口号和光纤号进行跳纤操作的路径规划,生成至少一跳纤路径;基于所述至少一跳纤路径得到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指令的时间;基于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指令的时间选择最佳跳纤路径控制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操作。
可选地,在所述基于所述指令信息得到需要进行跳纤操作的端口号和光纤号之后、所述基于所述端口号和光纤号进行跳纤操作的路径规划,生成至少一跳纤路径之前,所述自动配线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端口号和/或光纤号是否在网络配线设备内;若所述端口号和光纤号在网络配线设备内,则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端口号和光纤号进行跳纤操作的路径规划,生成至少一跳纤路径的步骤;若所述端口号或光纤号不在网络配线系统内,则判断为不可跳纤,并生成不可跳纤的结果。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端口号和光纤号进行跳纤操作的路径规划,生成至少一跳纤路径,包括:基于所述端口号确定需要进行跳纤操作的第一目标端口和第二目标端口;基于所述光纤号、第一目标端口和所述第二目标端口确定需要进行跳纤操作的第一目标光纤和第二目标光纤;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端口、第二目标端口、第一目标光纤以及第二目标光纤得到所述跳纤路径。
可选地,所述网络配线设备中还设置有跳纤缓冲端口,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端口、第二目标端口、第一目标光纤以及第二目标光纤得到所述跳纤路径,包括: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端口、所述缓冲端口及第二目标端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针对所述第一目标光纤的第一跳纤路径;基于所述第二目标端口、所述缓冲端口及第一目标端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针对所述第二目标光纤的第二跳纤路径;基于所述第一跳纤路径、第二跳纤路径确定所述跳纤路径。
可选地,基于所述至少一跳纤路径得到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指令的时间,包括:获取所述自动跳纤装置的运行速度;基于所述至少一跳纤路径和运行速度计算得到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指令的时间。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跳纤路径的数量为多条时,所述基于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所述跳纤指令的时间选择最佳跳纤路径,包括:比较所述自动跳纤装置完成多条所述跳纤路径的时间;从中选取时间最短的跳纤路径作为所述最佳跳纤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瑞祺皓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瑞祺皓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24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