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及车顶组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05113.6 | 申请日: | 202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8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孙犁;金文涛;丁亚萍;谢绍兴;滕东平;戴忠晨;鲁万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轨道 车辆 侧顶组焊 方法 车顶 组装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及车顶组装方法,属于车顶组装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辊弯侧顶板及车顶边梁;根据预置拉应力对侧顶板夹紧涨拉;将小弯梁、车顶边梁、车顶纵梁与侧顶板组焊为一体结构。本发明通过模块化组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组装效率及精度,提高车体外观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结构组装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及车顶组装方法。
技术背景
轨道铁路客车车顶采用零部件散组装工艺,散组装工艺虽已成熟应用多年,但散装后存在车顶侧顶外观质量不佳,散装生产节拍时间较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及车顶组装方法,通过模块化组装,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车体外观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包括:
辊弯侧顶板及车顶边梁;
根据预置拉应力对侧顶板夹紧涨拉;
将小弯梁、车顶边梁、车顶纵梁与侧顶板组焊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侧顶板在夹紧涨拉过程中采用工装定位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顶板在夹紧涨拉后的平面度为1mm/m;
进一步的,组焊过程中,所述小弯梁与侧顶板通过压紧小车施加压力密贴,组焊后,小弯梁与侧顶板的焊接间隙为0.6mm;
进一步的,组焊后,压紧小车保持施加压力状态,待焊缝完全冷却放再撤去压力;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轨道车辆车顶组装方法,包括:
采用前述任一项组焊方法获取侧顶模块;
将侧顶模块组装于中顶上获得组装后的车顶;
或将侧顶模块拼装成长件组装于中顶上获得组装后的车顶;
或将通长侧顶直接组装于中顶上获得组装后的车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通过对侧顶板夹紧涨拉再装小弯梁、车顶边梁及纵梁,组成侧顶模块后再进行车顶组装,改善了焊接操作空间,有效地保证了焊接质量,提高车顶组装工作效率、提升侧顶平面度、提高车体外观质量;
通过改善工艺流程,优化组装顺序,工装定位固定等工艺方法侧顶的平面度要求提升至1mm/m,提高了侧顶焊后外观质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道工序组装效率,且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化轨道车辆侧顶组焊方法流程图;
图2为侧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侧顶模块涨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侧顶模块的布置图;
图5为本发明小弯梁、车顶边梁、车顶纵梁与侧顶板组装图;
图6为本发明车顶组装示意图;
图中:1、车顶纵梁;2、小弯梁;3、车顶边梁;4、侧顶板;5、侧顶板涨拉装置;6、侧顶模块;7、压紧小车;8、车顶;9、中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中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51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下肢溃疡的中药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高层建筑用的安全型建筑材料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