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及其处理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13292.8 | 申请日: | 202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2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张迈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津泓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6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梁睦宇 |
地址: | 51079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 活性 水处理技术 及其 处理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及其处理器,其中处理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包括预处理单元和至少一组抗菌活性处理单元,所述进水口、预处理单元和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和出水口依次连接;所述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包括外壳、水流通道、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和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设置于外壳内,所述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于水流通道,所述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包覆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预处理单元和出水口连接。本发明可提高对水的抗菌和活性处理效果,可保留自来水中天然的钙镁离子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用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及其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联合国世卫组织宣称:地表以下300米以内已无洁净水源。目前,市政自来水处理主要是釆用沉淀、过滤、杀菌等传统工艺,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有效去除所有的有害物质,而且氯气杀菌会产生致癌的三氯甲烷等副产物,处理后的水源通过漫长而陈旧的铸铁、PVC管道很容易被二次污染,因此,一般的生活用水源,都存在铁锈、泥沙、悬浮物、病毒、细菌、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农药、工农业废料排放)、重金属离子如砷、钴、镉、汞等等。然而,农药、化肥、洗涤剂、各种工业排放废水等带来的重金属盐类、有机物,包括放射粒子等,都是导致地表水质污染的根源。
饮水机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饮水方式。然而,市售各种瓶装水、桶装水或超纯水大多是即采用所谓离子交换、反渗透、活性碳过滤法或超滤、紫外线杀菌等方法生产的,上述各法,均属化学实验室法或化学工业法对水进行净化处理。其最大缺点在于:(1)离子交换法虽能将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交换而去除成为软水,但此法不能滤除细菌、荧光物、三氯甲烷等杂质,如保养不好反而成为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菌、弧菌)繁殖的温床;(2)反渗透法虽可将重金属、细菌等杂质分离,但其最大的缺陷,除了能耗大,这种纯净水由于完全缺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若长期饮用容易使人体健康受损害;(3)利用活性碳过滤,故然也可吸附一些臭味、有机物等,但不能彻底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况且,如若不经常更换,细菌也会在炭层中大量繁殖,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因此,完全失去过滤功效;(4)此外,以图利用紫外线杀死水中的细菌,效果差、不彻底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此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既可提高抑菌率,还可保留有益的微量元素。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菌活性水处理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抗菌活性水处理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包括预处理单元和至少一组抗菌活性处理单元,所述进水口、预处理单元和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和出水口依次连接;
所述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包括外壳、水流通道、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和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设置于外壳内,所述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于水流通道,所述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包覆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预处理单元和出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抗菌活性处理单元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抗菌活性处理单元串联一起。
优选的,所述水流通道具有一条与外壳的轴线平行的直通道,所述直通道的前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直通道的末端与出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流通道包括至少2条与外壳的轴线平行的直通道,各条直通道之间通过弯曲通道依次连接,位于首位的直通道的前端与进水口连接,位于末位的直通道的末端与出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带微孔PP高分子材料,所述PP高分子材料固定于壳体内以形成滤芯。
优选的,所述壳体采用食品组塑料或不锈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津泓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未经广州津泓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32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