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煤气膜分离、蒸汽重整、变压吸附联用制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16307.6 | 申请日: | 202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2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肖武;韩晓艺;程安迪;阮雪华;贺高红;姜晓滨;李祥村;吴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50 | 分类号: | C01B3/50;C01B3/56;C01B3/3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刘秋彤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煤气 分离 蒸汽 重整 变压 吸附 联用 方法 | ||
1.一种焦炉煤气膜分离、蒸汽重整、变压吸附联用制氢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该方法的系统包括第1#压缩机(1)、第1#换热器(2)、第1#分液罐(3)、第2#换热器(4)、第1#氢膜分离器(5)、第3#换热器(6)、第2#压缩机(7)、第4#换热器(8)、变压吸附装置(9)、第5#换热器(10)、第6#换热器(11)、蒸汽重整反应器(12)、锅炉(13)、第7#换热器(14)、第8#换热器(15)、第9#换热器(16)、第2#分液罐(17)、第2#氢膜分离器(18)、第3#压缩机(19)、第10#换热器(20)、第3#分液罐(21)、第3#氢膜分离器(22);
所述焦炉煤气中含有浓度为55~60mol%的H2和23~27mol%的CH4,经第1#压缩机(1)加压至2.0~4.0MPa,压缩后流股温度较高,使用第1#换热器(2)由公用工程冷却水降温到30~50℃,冷却后的流股可能会出现凝液,将凝液通过第1#分液罐(3)分离,气体经第2#换热器(4)换热到60~80℃,符合进入第1#氢膜分离器(5)的要求;第1#氢膜分离器(5)的渗透压为0.1~0.5MPa,膜渗透侧气体提纯得到浓度大于85mol%的H2,由第3#换热器(6)冷却至30~50℃,避免后续压缩过程温度过高;冷却后的富H2经第2#压缩机(7)加压至2.0~4.0MPa,由第4#换热器(8)进一步冷却到30~50℃,进入变压吸附装置(9)进行最后的分离,获得H2纯度99.97%,CO纯度0.2ppm,CO2纯度2ppm,CH4纯度2ppm的产品燃料电池氢;第1#氢膜分离器(5)渗余侧得到浓度为40~60mol%的CH4,提浓后的富CH4气体与2.0~3.0MPa的饱和蒸汽混合,经第5#换热器(10)和第6#换热器(11)换热到600~800℃,进入蒸汽重整反应器(12)发生高温甲烷蒸汽重整反应,以转化CH4生成大量H2;反应器出口气体含大量的H2和CO,而且温度很高,将其用于反应器入口原料气及系统的热源,基于温度梯度利用原则进行能量集成设计;反应器出口气体先通过第5#换热器(10)预升温反应物,大幅减少公用工程的消耗;反应产物此时仍有大量余热,通过锅炉(13)自产饱和蒸汽,少量的余热通过第2#换热器(4)、第7#换热器(14)、第8#换热器(15)传给氢膜分离器的进料流股,最终由第9#换热器(16)冷却到30~50℃;冷却后的反应产物出现凝液,将凝液通过第2#分液罐(17)分离,气体经第7#换热器(14)换热到60~80℃,进入第2#氢膜分离器(18)分离,膜渗透侧的富H2同样通过第3#换热器(6)、第2#压缩机(7)、第4#换热器(8),进入变压吸附装置(9)提纯,获得产品燃料电池氢;变压吸附装置(9)的解吸气中含有浓度为60~70mol%的H2,纯度较高,经第3#压缩机(19)加压至2.0~4.0MPa,由第10#换热器(20)冷却到30~50℃,通过第3#分液罐(21)分离凝液,气体经第8#换热器(15)换热到60~80℃,进入第3#氢膜分离器(22)分离回收H2,膜渗透侧的富H2同样通过第3#换热器(6)、第2#压缩机(7)、第4#换热器(8),进入变压吸附装置(9)获得产品燃料电池氢;第2#氢膜分离器(18)和第3#氢膜分离器(22)的渗余侧气体主要为大量的CO和少量的H2,作为副产燃料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煤气膜分离、蒸汽重整、变压吸附联用制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1#氢膜分离器(5)、第2#氢膜分离器(18)、第3#氢膜分离器(22)所使用膜结构为中空纤维膜或平板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焦炉煤气膜分离、蒸汽重整、变压吸附联用制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纤维膜或平板膜为有机膜、无机膜或复合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煤气膜分离、蒸汽重整、变压吸附联用制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重整反应器(12)为固定床反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630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