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16962.1 | 申请日: | 202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8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郭少雷;郑念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旭红;吕金金 |
地址: | 5100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持 牵拉 器械 | ||
本发明涉及医用牵拉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一端设置有夹紧端;还包括驱使两组夹持部摆动,令对应的两组所述夹紧端相贴夹紧的弹性部;还包括供外部操作器械连接的连接件。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发明目的为设计一组术腔内组织牵拉及配套收放器械。在节省原有手持式夹持器械在术腔内所占空间的同时,通过助手远程牵拉病变或其他组织,达到辅助术者暴露病变边界或重要解剖结构、拓宽术者操作空间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牵拉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牵拉器械。
背景技术
内镜颅底外科由20世纪90年代起步,经历30年发展渐趋成熟。手术涉及范围由早期限于鞍区,至今可覆盖鞍区、中下斜坡、前颅底、翼腭窝-颞下窝、岩尖侧颅底等区域。手术区域的扩展及适应征的扩大,病变完整切除理念的引入,对术中病变及重要解剖结构的充分暴露、止血及修补操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由早期的“单人单手”操作逐渐向“双人四手”或“双人三手”操作发展。由于鼻腔狭小,视野及操作空间受限,目前的内镜颅底外科器械多为手枪式或直杆式结构,但在“双人四手”操作的发展趋势下,直径2-3mm的传统手持式器械逐渐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求。在现有手持式器械的基础上创新器械握持结构设计,以帮助拓展和外移助手操作空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具有便于夹紧组织,且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牵拉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一端设置有夹紧端;
还包括驱使两组夹持部摆动,令对应的两组所述夹紧端相贴夹紧的弹性部;
还包括供外部操作器械连接的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发明目的为设计一组术腔内组织牵拉及配套收放器械。在节省原有手持式夹持器械在术腔内所占空间的同时,通过助手远程牵拉病变或其他组织,达到辅助术者暴露病变边界或重要解剖结构、拓宽术者操作空间的目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性部包括两组弹片;
所述弹片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连接端,两个所述固定端相互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连接端交错式分别与两组所述夹持部的端部连接,所述弹性部呈受压状,弹性势能驱使两个所述连接端向外张开,带动两组所述夹紧端相贴夹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片于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向外设置有凸起。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圆环,所述圆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端。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包括平夹,所述平夹与所述夹持部一体式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向一侧折弯45°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的夹紧面上设置有锯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包括宽头夹,所述宽头夹突出设置于所述夹持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中部开设有通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的夹紧面呈内凹式设置。
具体有益效果:
1.为了便于按动两组弹片,弹片于靠近连接端的一侧向外设置有凸起。故需要调节夹紧端的松开或夹紧状态时,仅需按动或松开凸起即可;
2.本器械将组织夹紧后,通过在圆环上系上缝线,操作人员在外部通过牵拉缝线即可达到牵拉组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69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硫化铁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吉非罗齐杂质的去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