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28053.X | 申请日: | 202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5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千;申建;杨胜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24/08;G01N13/04;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徐州千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56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模式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取得低渗储层标准岩心12块,分别测试驱替前渗透率、孔隙度、润湿指数;驱替前长岩心盐水饱和度及分布测试;CO2驱替原油;CO2驱替后渗透率下降检测;CO2驱替后润湿指数检测;CO2驱替后沥青质沉淀分布特征检测;CO2驱替后吸附沥青质沉淀、堵塞孔喉沥青质沉淀分布特征检测;苯+酒精反向驱替,去除吸附状态沥青质沉淀;对驱油后长岩心进行多点取样,获得沥青质沉淀在宏观层面的分布规律。本发明不仅能够定量评估CO2驱油后储层岩石润湿性综合变化指数,定量评价沥青质沉淀对储层渗流能力及流体分布的影响;而且能够定量评估吸附沥青质沉淀、堵塞孔喉沥青质沉淀分布特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试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模式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注CO2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方法。CO2驱油过程中,CO2溶于原油或对原油轻质组分的抽提作用导致原油体系的热力学参数以及其组成发生变化,使原油中的沥青质聚集成沥青质固体颗粒,沥青质沉淀随流体运移在储层岩石的喉道处被捕集或吸附在孔隙喉道表面,造成孔喉堵塞以及储层岩石润湿性变化,增加原油流动阻力,影响储层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因此,查明CO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在岩石中的分布模式,是评估沥青质沉淀对CO2驱油及埋存效果的前提,也是针对不同CO2驱油方式下对沥青质沉淀采取抑制措施的依据。
目前已有测试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的方法主要是数学建模或者数值模拟,以及测试岩石渗透率与表面接触角来预测或确定沥青质沉淀在岩石的间接分布规律。但是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无法准确描述实际地层多物理场条件下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渗透率和岩石表面接触角变化仅能反映储层中某个点沥青质沉淀储层孔渗参数的变化,不能反映沥青质沉淀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在储层岩石中的真实分布状况,也不能获得储层岩石整体润湿性变化程度,更不能区分吸附状态和堵塞状态沥青质沉淀的比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目前缺乏针对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的直接可靠的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测试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模式的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试CO2驱油沥青质沉淀分布模式的方法,包括:
S1:取得低渗储层标准岩心12块,分别测试驱替前渗透率、孔隙度、Amott-Harvey润湿指数;
S2:驱替前长岩心盐水饱和度测试;
S3:CO2驱替原油;
S4:CO2驱替后渗透率下降检测;
S5:CO2驱替后Amott-Harvey润湿指数检测;
S6:CO2驱替后沥青质沉淀分布特征检测;
S7:CO2驱替后吸附沥青质沉淀、堵塞孔喉沥青质沉淀分布特征检测;
S8:苯+酒精反向驱替,去除吸附沥青质沉淀;
S9:对驱油后长岩心进行多点取样,分别重复步骤S4-S7,获得沥青质沉淀在宏观层面的分布规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80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