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见光催化纳晶钛空气净化的喷剂及喷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28514.3 | 申请日: | 202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7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临港金土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2;B01D53/44;A61L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冯振华;郑纯 |
地址: | 201403 上海市奉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见 光催化 纳晶钛 空气净化 装置 | ||
本发明的可见光催化纳晶钛空气净化的喷剂,属于净化空气材料的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的材料在净化空气时容易二次污染的技术问题。其包括所述喷剂经过掺杂改性的可见光催化纳晶氧化钛材料制备成溶液。本发明属于物理净化,产品的主要成份是无机物,无色无味,形成的多孔纳晶吸附空气污染物,利用可见光能量进行氧化分解,不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吸收外界可见光能量,对甲醛、TVOC和病菌、病毒进行降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净化空气材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见光催化纳晶钛空气净化的喷剂及喷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形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污染,工业污染、装修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等。甲醛、粉尘、雾霾、细菌等恶劣气体也随之而来,这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知道何时会给我们致命的危害。如今,人们防雾霾意识增强,对空气质量越来越高,电子科技发展在日益壮大,空气净化器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现有空气净化技术有很多种,主要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光催化技术: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光照的TiO2单晶电极能分解水,20世纪90年代光催化技术投入使用。当空气和水经过光触媒材料是技术单元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氧根离子OH、过氧羟自由基HO2、过氧化离子O2、氢过氧化物H2O2等,这些离子弥漫在空气中,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凝固病毒的蛋白质杀菌消毒,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祛除有害气体和异味。已被实验证明的光催化杀菌机理有:细胞渗透作用、辅酶A的破坏、内毒素的降解、蛋白质和脂类的变性分解和细胞矿化等。但传统的TiO2,只能依靠UVC紫外线催化。当前市场上,有多种利用紫外线进行光催化的空气净化器或消毒机。
2、定量活性氧技术:活性氧是一项成熟技术,世界上使用活性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能迅速、彻底灭活细菌,合理使用时是国际公认的最环保、最彻底有效的净化方式之一。同时,其强氧化性使其能够与甲醛(HCHO)、苯(C6H6)等羰基(碳氧)、烃基(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CO2、H2O、O2等,从而彻底消除上述有害装修残留物。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活性氧一定要控制浓度,使用当容易发生安全危险。当前市面上比较先进的净化器能够精确控制活性氧的产生频率进而控制活性氧浓度。
3、负离子技术:负离子技术又称单极离子流技术,其生成的负离子流,吸附空气中带正电荷的悬浮颗粒物,使颗粒物不断聚积变重,致其脱离气溶状态而沉降。负离子对于直径介于0.001-100微米的颗粒物均有沉降效果但对于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只有活性高的小粒径负氧离子才有明显效果。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利用空气弥漫性的特点使整个房间都充满负离子,能够快速除尘降尘,不留死角,净化作用较为彻底。当前市面上有不少利用该技术研制的空气净化器或消毒机。
4、HEPA滤网:分PP滤纸、玻璃纤维、复合PPPET滤纸、熔喷涤纶无纺布和熔喷玻璃纤维五种材质,可过滤特定粒径的颗粒物,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消毒机。缺点是,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网会造成阻塞,必须进行更换。
5、活性炭:活性炭用木屑、果壳、褐煤等含碳物质为原料,经碳化和活化制成。有粉状(粒径为10~50微米)和颗粒状(粒径为0.4~2.4毫米)两种。通性是多孔,比表面积大。总表面积达每克500~1000㎡,活性炭的净化作用与孔径大小直接相关,当孔径大小接近颗粒物直径时净化作用最为明显,椰维炭是一种新型的活性炭,其孔径大小比较直径较小净化效果比较明显,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消毒机等。缺点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更换。
6、净化植物:常见的有绿萝、秋海棠、菊花、吊兰、白掌等几十种植物。缺点是净化效率不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临港金土环保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临港金土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85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