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絮凝装置及混合絮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35998.4 | 申请日: | 2021-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2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王冠群;吴华成;李永立;王竞一;张学勤;黄卫江;张洪江;周卫青;李朋;刘玉鹏;胡远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北涿州京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9/00;C02F1/66;C02F1/58;C02F1/56;C02F103/1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张德斌;韩蕾 |
地址: | 10004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絮凝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絮凝装置及混合絮凝方法。混合絮凝装置设置有内螺纹管和扩容设备,扩容设备的入口与内螺纹管出口连通;扩容设备选用底部入口截面积小、顶部出口横截面积大的喇叭口;内螺纹管上设置有加药口。混合絮凝方法利用混合絮凝装置进行,包括:将待处理污水自混合絮凝装置的内螺纹管入口注入,并通过加药口向待处理污水中加入混合絮凝用药剂;待处理污水与混合絮凝用药剂在内螺纹管中混合后,自扩容设备入口进入并自扩容装置出口排出,实现污水混合絮凝处理。本发明提供的混合絮凝装置及混合絮凝方法能够实现大颗粒絮凝物形成,同时避免在絮凝装置底部产生沉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絮凝装置及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电厂脱硫废水具有含盐量高、成分复杂、水质波动较大,对其接触设备会产生严重腐蚀等特点,处理难度极大,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实现火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脱硫废水一般都要经过预处理,脱硫废水预处理系统一般由废水爆气池、三联箱(由中和箱、反应箱、絮凝箱组成)、澄清池、清水池、污泥处理装置和加药装置组成。三联箱是脱硫废水预处理的主体设备之一,通过在中和箱投加碱性石灰调节pH至碱性,通过向反应箱中投加有机硫、絮凝剂形成大颗粒絮凝物,通过向絮凝箱中加入助凝剂使反应箱中大颗粒絮凝物形成超大颗粒絮凝物。经过三联箱处理后,废水进入澄清池,进行泥水分离。
目前脱硫废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混合絮凝装置都类似于三联箱的装置,常见的三联箱设备如图1所示。三联箱为三个串联的长方形箱体或者罐体,通过向不同箱体或罐体中加化学药达到混合絮凝效果。然而,三联箱占地体积大、施工工程量大;各箱均需配大型机械搅拌器导致能耗较高,另外在搅拌过程中,因为机械碰撞及转速调整等原因不利于形成大颗粒絮凝物,箱底易产生沉淀不好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混合絮凝装置;该混合絮凝装置能够实现大颗粒絮凝物形成,同时避免在絮凝装置底部产生沉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絮凝装置,其中,该装置设置有内螺纹管和扩容设备,所述扩容设备的入口与内螺纹管出口连通;
其中,所述扩容设备选用底部入口截面积小、顶部出口横截面积大的喇叭口;
其中,所述内螺纹管上设置有加药口。
使用上述混合絮凝装置进行污水絮凝处理时,污水从内螺纹管入口端进入,絮凝处理用药品自内螺纹管上的加药口加入,废水与药品在内螺纹管中实现充分混合后进入扩容设备,最终在扩容设备顶部处形成边界清晰、密集的大颗粒矾花(絮凝物)完成污水絮凝处理,污水絮凝处理后自混合絮凝装置流出、进入澄清池中进行后续处理。使用上述混合絮凝装置进行污水絮凝处理过程中,依靠具有一定流速的水在螺纹管内产生横向的旋转力实现废水与药品混合,在此过程中没有机械搅拌装置的使用避免破坏矾花,同时借助于横向的旋转力不易产生沉淀;通过扩容设备使水流速度、旋转速度自下而上逐渐变慢,利于矾花逐渐生成变大、变密、矾花边界变得更清晰,最终实现在扩容设备顶部处形成边界清晰、密集的大颗粒矾花(絮凝物)。
在上述混合絮凝装置中,优选地,内螺纹管上自入口处至出口依次设置有第一加药口、第二加药口和第三加药口;其中,第一加药口用于实现中和药剂加药,第二加药口用于实现有机硫药剂、絮凝药剂加药,第三加药口用于实现助凝药剂加药;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加药口距离第一加药口的距离不低于1米;进一步优选为1.0-2.5米;
更优选地,所述第三加药口距离第二加药口的距离不低于2.5米;进一步优选为2.5-3.5米;
更优选地,所述第三加药口距离内螺纹管出口的距离不低于0.5米;进一步优选为0.5-0.8米;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加药口位于所述内螺纹管的入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北涿州京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北涿州京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59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