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路桩基、自馈式纠偏方法及装置、桩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36012.5 | 申请日: | 2021-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82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宿星;吴玮江;陈豫津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2D27/14;E02D5/22;E02D5/52;E02D33/00;E02D5/54;E02D17/2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小艳 |
地址: | 01002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桩基 纠偏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地区,所述道路桩基包括桩顶联合带和两个桩体,两个所述桩体的底端用于固定在滑床内,两个所述桩体的顶端通过所述桩顶联合带连接,所述桩顶联合带的顶面用于铺设路基结构层,在两个所述桩体的排列方向上所述路基结构层的尺寸与道路的尺寸相同,且在两个所述桩体的排列方向上所述路基结构层的尺寸与所述桩顶联合带的尺寸相同,所述桩基联合带用于与滑坡体直接接触;
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桩体和所述桩顶联合带,以使所述桩顶联合带能够相对两个所述桩体在两个所述桩体的排列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桩体之间连接有滑轨,所述桩顶联合带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包括筒状壁和桩心支撑梁,在所述筒状壁内形成有内腔,所述桩心支撑梁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桩心支撑梁在所述筒状壁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桩心支撑梁的两端均与所述筒状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桩心支撑梁的底部安装有液压支撑油缸,所述液压支撑油缸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桩心支撑梁,所述液压支撑油缸的另一端用于支撑在所述滑床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固地钻装置,所述锚固地钻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驱动件和钻头,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桩心支撑梁的底部,所述钻头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钻入所述滑床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道路桩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桩基应用于坡体,两个所述桩体在所述坡体的倾斜方向上排列。
7.自馈式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时监测路基结构层的偏移情况,其中,所述路基结构层设置在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桩基上;
若所述路基结构层当前的偏移情况满足预设的纠偏条件,则向所述第一驱动件发送纠偏指令,以使该第一驱动件基于该纠偏指令控制所述桩顶联合带相对两个所述桩体在两个所述桩体的排列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馈式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路基结构层的偏移情况,包括:
实时采集所述路基结构层所受应力数据及位移数据;
判断所述受应力数据是否大于应力阈值,以及判断所述位移数据是否大于水平偏移阈值,若所述受应力数据大于所述应力阈值或者所述位移数据大于水平偏移阈值,则确定所述路基结构层当前的偏移情况满足预设的纠偏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馈式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实时采集所述路基结构层的位移数据;
判断所述位移数据是否大于竖直偏移阈值,若是,则向第二驱动件发送下钻指令,以使该第二驱动件控制钻头下钻入所述滑床内,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钻头相互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桩心支撑梁的底部,所述钻头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钻入所述滑床内。
10.自馈式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时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路基结构层的偏移情况,其中,所述路基结构层设置在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桩基上;
自动纠偏模块,用于若所述路基结构层当前的偏移情况满足预设的纠偏条件,则向所述第一驱动件发送纠偏指令,以使该第一驱动件基于该纠偏指令控制所述桩顶联合带相对两个所述桩体在两个所述桩体的排列方向上移动。
11.桩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道路桩基,所述桩基系统还包括应力检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以及用于实现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自馈式纠偏方法的智能化数采控制系统,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应力检测传感器和所述位移传感器均与所述智能化数采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应力检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路基结构层所受应力数据,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路基结构层的位移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未经内蒙古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601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计算引擎的营销处置规则引擎方法
- 下一篇:身份认证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