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器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44828.2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2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飞;梁甲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H04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读写 数据传输 方法 数据 接收器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器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接收端从发送端接收数据包,其中,数据包包含第一特定时序;接收端根据第一特定时序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包的上一个数据包;若未接收到上一个数据包,则接收端将第一特定时序存入补传缓冲区中;定时对补传缓冲区进行扫描,当确定补传缓冲区中包含存入时长大于或等于超时时长的特定时序时,向发送端发送补传命令,补传命令包含存入时长大于或等于超时时长的特定时序。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发送端每发送一个数据包,接收端就发送一次确认接收消息,可以极大的减少数据交互,可以节省带宽,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出现卡顿。同时也可以实现丢包数据的重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构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RFID系统主要由读写器和应答器构成。应答器主要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一般来说用标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产品代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或称为阅读器,主要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是读取和/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可移动的手持设备或固定设备。
随着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读写器每秒能盘点的标签数量大大提高。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只能通过空中传输通道传输数据。由于空中数据传输协议自身的缺陷,例如,在外场环境中如果存在大量的频率相同的设备,其他物体遮挡,或者电子干扰等因素,从而导致数据传输异常中断,这样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丢失。
针对数据传输丢失的问题,通常是接收端每接收到数据包,向发送端发送一个确认接收消息,以此确认接收到数据,而未发生丢包。当超过一定设定时间时,若发送端未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确认接收消息,则可以确认丢包,从而触发数据重传。这种方式在数据量较小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而在数据量大的时候,采用这种重传机制会出现卡顿,导致数据积累从而造成传输瘫痪。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器及存储介质。能够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减少出现卡顿的情况。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端从发送端接收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包含第一特定时序;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特定时序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数据包的上一个数据包;若未接收到所述上一个数据包,则所述接收端将所述第一特定时序存入补传缓冲区中;定时对所述补传缓冲区进行扫描,当确定所述补传缓冲区中包含存入时长大于或等于超时时长的特定时序时,向发送端发送补传命令,所述补传命令包含所述存入时长大于或等于超时时长的特定时序。
这样,每一个数据包中都包含第一特定时序与第二特定时序,接收端在接收到该数据包之后,就可以根据该数据包中的第一特定时序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包的上一个数据包。当没有接收到该上一个数据包时,可以将该第一特定时序存入补传缓冲区中。从而当该补传缓冲区中包含存入时长大于或等于超时时长的特定时序时,就可以向发送端发送补传命令。这样该发送端接收到该补传命令之后就可以发送补传包,实现丢包数据包的补传。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不需要发送端每发送一个数据包,接收端就发送一次确认接收消息,可以极大的减少数据交互,可以节省带宽,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出现卡顿。同时也可以实现丢包数据的重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48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